左朋一個后仰,身后就是萬隊和卜所長,兩人囁喏無言。
現在還敢不敢說理論上可行,操作難度很大
大個屁,人家就隨隨便便的鉆了幾下
“李老師,還有一個問題瓷窯不像礦坑,肯定是建在地表之上的,即便因為地質災害被埋,地表也應該有一定的實物遺存”
這確實是個問題不說瓷片,窯磚窯瓦應該有幾塊吧
除非倒下來半座山
“我再想想”
李定安沉吟著,“你們也再找一找,看能不能找到殘存的瓷土層,另外,派一組人回山莊,測一下瓷土在土壤中的百分比”
“李老師,這個也要測”
“我懷疑這里的瓷土儲量不高,所以瓷窯在這里存在的年限不長,所以史料中才沒有記載”
衛自立一拍腦門“我明白了”
百分比不需要太高,低于百分之二十,就沒有了開采的價值,瓷窯當然得搬遷。
再看那三塊洼地,再以附近的土質推斷,深度不會超過三十米,不然就有隨時坍塌的風險。
再算體積即便是十來人的家庭氏作坊,頂多也就能撐個三四十年
衛自立轉身而去,馬獻明又湊了過來“有沒有這種可能瓷窯不是被埋,而是被沖走了,比如地震后又發生了大型泥石流”
“能沖多遠”
馬獻明愣了一下,不說話了。
問題又繞了回來不管是被什么沖的,周邊至少有遺物殘留。
問題是,現在什么痕跡都沒找到
思忖間,李定安肩上的對講機又響了兩聲“李老師,我是邢峰我在山頂以二十米為間隔,共鉆探三處,土層結構基本相同依次為石屑、蒙脫石與水云母、羊油矸及變埃洛石、鋁鐵土”
左朋只是一知半解,小聲問著卜所長“這幾種是什么”
卜所長嘆了一口氣“玄武巖發育為磚紅壤粘土之前的四種物質狀態,同時代表四個風化階段”
豈不是說,全對上了
山頂有玄武巖,有各個風化過程中的產物,山下也發現了最終形態的鐵質磚紅壤
以及山間的溝壑、山下的洼地、原本在沉積層之下砂粒層,以及地震資料
頓然間,左朋又想到了早上和李定安的對話
“李老師,你把青龍山都快翻遍了,窯址呢”
“估計被埋住了”
“埋哪了”
“正在找”
“那怎么又跑到山頂上去,窯址被埋到山頂了”
“窯址當然不在山頂,但山頂有石頭找到石頭就能找到瓷土,找到瓷土就能找到礦坑,找到礦坑就能找到窯址”
當時就覺得很扯淡,還覺得李定安的思維方式怎么和普通人不一樣
別人是根據線索,按跡循蹤,李定安卻是先假設一個結果,然后倒推過程。
如果結果不成立呢
但現在
說實話,左朋也有點牙疼。
恍然間,耳中傳來汽車發動的聲音,左朋猝然抬頭。
是邢峰那組拉工具的皮卡,這會兒李定安坐在駕駛位,馬獻明坐在副駕駛,后面還坐著舒靜好和方志杰。
“李老師,你們去哪”
“到峽溝那邊看看”
“等會,帶上我馬所長你不用下,我坐后邊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