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紅瓦”
“沒有”
“有沒有瓦當”
“也沒有”
左朋想了一下,“當時倒是想過,可能巖臺斷裂,廟宇隨巖臺崩塌,被埋到了山下,但一是覺得沒什么價值,二是山上落石太多,危險系數太高,就沒有發掘”
只是深山中的一座孤廟,這里也不是什么宗教圣地,附近更沒有什么大城,自然也就沒有研究的價值。
不過可以聯想一下金熙宗時建成,當時應該是道觀,所以刻有“皇統四年”金熙宗的年號。到了元朝,蒙族牧民遷徙至此,改成了喇嘛廟,所以會供奉朱古錢。
到了明代哪一朝,可能又被改成了道觀,所以有八寶紋的瓦當,然后到了清,又被改成了喇嘛廟牧民祖上塔布囊的羅盤和銅錢,應該就是喇嘛敬獻再之后,巖臺斷裂,廟宇被埋”
“對,這樣推斷最合理”
“只是推測,最好還是下去看一看”
李定安瞅了瞅,“石道太陡,崖又太深等兩天吧,等老馬騰出人手后在山頂打個安全樁,我再下去看看”
“麻煩李老師”
“應該的”李定安點點頭,“還有什么”
“基本就這些哦對”
左朋一拍額頭,“還有祭壇”
“去看看”
離的還挺遠,廟址在山頂靠南,祭臺在山頂正中,相距有兩百多米。
山頂很大,也很平,宛如平地,有裸露的巖層,卻沒有亂石,有的地方甚至鑿的很平,明顯是人為。
值被很茂盛,有雜草,有灌木,有菇類,還有幾株枯萎的燕麥苗和青稞。
“有人在山頂種過地”
“種過,估計就是當時留下來的種子,但年代已不可考”
李定安點點頭“但收成肯定不怎么好”
“確實。”
因為缺水
說著話,兩個人走到了臺頂。
左朋用腳蹭了蹭,露出一塊石基“李老師,就是這”
你管這叫祭壇
一塊長方型石臺,長有兩米左右,寬一米多,撐到頭三個平方,別說祭壇,說是祭臺都夠嗆,至多也就是張祭桌。
上面全是板結土,長滿了雜草,還有一株冬青,說明石基上有孔。
李定安蹲了下來,撿起了塊石片刮了刮上面的土。
石面相對平整,沒有字,也沒有紋路,但有好多拇指大小,但排列不一的石坑。
而且很深,足有五六公分。
李定安看了一陣,又站了起來。圍著石臺轉了幾圈之后,又看了看天空。
“有點像是天文臺”
“觀星用的”
“對”
李定安用石片劃了幾下,“這三個坑連一塊,就是危宿,這兩顆星是虛宿,這四個星是女宿”
左朋有點迷茫“二十八星宿”
“對但星圖好像不全,而是這觀星臺著實有點小,感覺看不了什么”
“不小”左朋又在旁邊踢了踢,“李老師,這邊還有”
還有一塊,還一模一樣大。
左朋又往下踢“旁邊也有總共二十八塊,圍著山頂中央建了一圈”
李定安愣了一下,不知道說什么。
剛還說這觀星臺小
如果照這個距離算,半徑三十米以上,面積近三千個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