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很好,風景也很好。
這兩本書都出自同一位作者唐代國師,堪輿學家楊益,風水羅盤也是由其發明。
但基本可以判斷這兩塊羅盤之間必然有聯系。
群山蒼莽,高低錯落,卻又起伏不斷,仿佛一座巨大的城郭。
就這一句凡山大曲水大轉,必有王候居此間但凡識字的,都能明白這是什么意思。
左朋愣了一下,“李老師你不知道”
“好”
之后又因為某種原因分開了比如喇嘛把銅羅盤和部分銅錢敬獻給了塔布囊,要么塔布囊賞賜給了喇嘛廟。
“不是戰國墓,我說的遼代陳國公主與駙馬墓”
左朋往東指了指,“就在青龍山水庫旁邊,離這不遠,也就五公里”
李定安愣了一下我一專業撿漏的,稍帶著研究一下古董,哪需要知道不相干的墓葬
也別以為我帶考古隊出田野,就覺得我是專業考古的,說實話,真就是第一次。
所以別說這兒,他連京城發掘過幾座墓葬都沒個數,何況還是遼代的
但他驚詫的不是這個,而是陳國公主與附馬合葬墓剛說王公墓,這不是王公墓是什么
關鍵的是那處水庫的地形,和撼龍經里說的一模一樣
高水一寸即是山,低水一寸水回環。
水纏便是山纏樣,纏得真龍如仰掌。
再看具體地形墓在哪他不知道,但那么大一口水庫,他想看不到都難數道河流,蜿蜒環繞,注入湖中。
再往兩邊看,水庫兩端還有數座小山丘,不出意外,沒修水庫之前,那一塊是一道帶段丘陵,水流繞著丘陵,繞了好多個“s”型每一道彎,不都像是蜷曲的掌心
也就等于一處龍穴
不是這不對勁。
自己之前基本沒接觸過風水和堪輿,只是為了研究那塊羅盤,才順帶著研究了一點,至多也就了解了個皮毛。
不能只憑著這么點皮毛,就能找到大墓了
仔細一想,李定安不由失笑哪有這么容易
水庫南北長有兩公里,南北還有山丘,總體長近四五公里,在四五公里的范圍中找一座墓,依舊不好找。
再者,遼與北宋并立,那時候的風水學才是起步階段,沒那么多的加密手段。
放明清兩代的墓試試
丘陵南北長五公里,以風水學的說法,龍脈脈氣又能廷十里,加起來就是十公里。
流派又多,算法又雜,如果匯總一下,感覺這方圓十公里哪兒都是龍穴。但沒秘傳的口訣和算法,你知道哪個是兇,哪個是吉
一不小心就給人埋錯了
算了,干正事吧。
李定安搖搖頭,又往四處打量“左局,墻基在哪”
左朋來到懸崖邊,往下指了指“在這”
李定安探頭一看,好家空懸空寺
懸邊有一條斜道,曲折向下,之前估計有石階,但年代久遠,只剩一條亂石道。
不但陡,還極窄,寬不足一米,兩個人并肩都夠嗆。
再往下,大概十多米,有一塊突出的巖石,長有十一二米,但依舊很窄,也就三米左右。
仔細再瞅,巖臺上的殘存的石基,及一些磚瓦。
但離這么遠,看不出什么,且處于水平面,連巖臺上面刻的什么字都看不清。
“左局,峭壁上刻的什么”
“只有皇統四年,其它的太模糊,已無法辯認”
“有沒有發現遺物”
“除了墻基和磚瓦殘片,再沒有發現”
“具體點”
“墻基是石基,只比巖臺高一點點,磚與瓦都是黃泥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