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人重視風水堪輿,倡導重殮厚葬,身份越高越講究,越奢侈,墓室也就越大,陪葬也就越多。
這是受了漢人和唐人的影響,但也并非沒有特點。
一是不留墳頭,不立墓碑,后人不上墳,不掃墓,既便祭奠,也是在家中設牲牢、酒饌。
二是下葬一概不用棺槨,而是用尸床,也就是石砌或磚砌的高臺。
如果是火葬,就會將裝骨灰的陶罐、石盒、木桶等擺在尸床上,如果是土葬,則直接擺尸身。要是死者是貴族,還會在尸床上掛帳垂幔,有如睡在家里。
但在這里面,卻擺著好大的一座棺槨長近四米二三,寬有兩米出頭,高有一米六左右。
這么大的棺槨,李定安只見過一座漢昏候劉賀墓。
而且兩座槨幾乎一模一樣大長十八尺漢尺,寬九尺,高七尺。
墓室也是一樣大差不多四百個平方。
但劉賀好歹是漢天子漢廢帝,下葬時也是依帝制,那這兒呢
馬獻明努力的回憶,“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葬在內蒙bzq和遼太宗葬在byq的墓才多大”
李定安想了想“遼太祖的墓室比較大,近三百平,太宗的要小很多,只有一百八十平。”
衛自立吸了口涼氣“好家伙,這何止是逾制,都逾到沒邊了”
“根本不是逾不逾制的問題”馬獻明指了指棺槨,“而是遼人貴族都不用棺”
李定安想了想“倒也不絕對如果是火葬,如果裝骨灰時用的是石盒,遼人也會稱之為棺,當然,很小,一米長,半米寬都算是大的”
但這座呢
一時沒有頭緒,李定安轉了轉攝像頭。
嗯,這是什么,墓志銘
靠近墓墻的位置,磚砌的底基,高有一米二三,上面嵌著一塊一米見方的石碑。
正正方方的盝頂形志蓋,四個斜邊刻有圖案,同樣落滿了灰,依稀能看出都是動物的形狀有的是羽,有的是蹄,有的是爪。
應該是十二生肖。
志蓋正中是陰刻的篆體漢字,同樣落滿了灰故政贈韓王銘。
灰太厚,只能辯認出一半,但結合遼代官制和封爵制度,連起來應該是故政事令贈韓王墓志銘。
馬獻明掰起了手指“遼代韓王我知道,有北院大王耶律室魯、有北府宰相蕭惠、有樞密使令蕭樸,還有太師張儉其中就沒有政事令這么小的官,更沒有追贈”
李定安很篤定“有,承天太后蕭綽小名蕭燕燕,史稱蕭太后祖父胡沒里,他生前任梅里皇帝宿衛統領,政事令和韓王都是蕭綽被冊封為皇后之后追封”
“那這么算的話,葬在二十多公里外的陳國駙馬蕭紹矩,是他的曾孫”
李定安點頭“對”
“他什么時候死的”
“具體不太清楚,反正比阿保機早”
“那這不對啊”馬獻明瞪大眼睛,指了指電腦屏幕,“漢字”
阿保機建國后創契丹文,為官方文字。雖然遼人也說漢話,寫漢字,但詔書、軍令、地名、碑刻、墓志、符牌等等,只能用契丹文。
直到蕭太后蕭綽,民間稱之為蕭燕燕與宋真宗結成澶淵之盟,宋朝向遼朝納貢,漢字才成為遼代官方文字之一。
等于這座墓是澶淵之盟之后建的,但胡沒里是死于一百年之前
中間差了整整一百年。
還有前墓室的壁畫和葬品髡發、金花、左祍裘袍都是阿保機時期的風格。雞冠壺、長頸瓶,卻又是蕭太后及之后時期的產物。
同樣差了一百年。
就很奇怪好像是哪一部分穿越了一樣
“別急”李定安想了想,“十有八九是遷墳了”
馬獻明愣了一下“什么”
“從宗譜論,這一支只能算是蕭氏庶支,嫡系是阿保機的表弟、應天皇后阿保機正妻,第一代蕭太后,史稱斷腕太后之兄,契丹第一代南院宰相蕭敵魯胡沒里只是蕭敵魯的族弟,按漢人的說法,已出了五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