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地錢一分沒少花,力氣一點沒少出。
但立項單位仍舊換成了國博,主導發掘也是國博,再由當地配合。
不是故意為難,成司長沒這么小心眼,而是遺址的性質變了,等級提高了,發掘與研究難度更是提高了好幾個級別。
其他都不說,以當地的技術水平,就那根銅柱,給他們也沒辦法研究。
但好處也是顯而易見遺址級別越高,范圍越大,到時申建的景區級別也就越高,批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就像成司長說的遺址再大,還能姓了李文物再多,國博還能全部背走
以及館長和區領導電話溝通,語眾心長的那句話“景區建設好了,造福的也是當地”
所以,當地的重視程度提高了好幾級,得知今天對遺址中心山洞正式發掘,領導們昨天就到了。
“忘了也沒說準備點剪彩程序什么的”
“又想挨罵了盡搞虛頭巴腦”
王永謙罵了一句,兩人并肩迎了上去。
還離著三四步,領導就伸出了手“李老師,條件有限,還請擔待”
“您客氣,已經很好了”
“王處長,辛苦”
“應該的”
幾句寒喧,一行人走向方艙,領導又問了幾句今天的發掘內容。
就這樣往前走,走著走著,李定安覺得有點不對勁老何不知道去哪了,變成自己和領導肩并肩,身后還跟著好多人。
再往后看,王永謙和何安邦正在看著他笑。
好了,剛還在笑話老何
方艙很大,近三百個平方,鋼架結構,玻璃外墻。
這就是發掘三星堆遺址之前,中科院臨時發明的“考古發掘艙。”
有成套的環境調控系統可保溫、保濕、防菌,有更衣間,消殺間,還有實驗區和工作區。必要的時候,可以讓整個內室山洞進入真空無氧狀態。
成司長從文物局調來的,從運來到建好,只用了十天不夸張,要換成地方,光這一座方艙,估計就得建一個月。
消殺,更衣,所有人都換上了防護服。
不是保護人,而是以防外部霉菌引起病變,損壞遺址和文物。
聽著很神奇,其實一點都不夸張。秦陵發掘期間,曾發生過好多例好端端的從墓室里挖出的銅器,還未來得及清理,銅鼎表面就開始鼓包,就像里面有蟲子在拱動。
鼓到一定程度,又開始褪皮,仿佛生了牛皮癬,一層一層的掉。外層的銹掉完,又是內層的銅質不停的鼓,不停的褪。
快的幾十分鐘,慢的兩三個小時,好好的銅器,最后只剩一堆渣。
類似的例子不要太多,而且這還是屬性相對穩定,相對易保存的金屬器。各地發掘過程中,因為保護措施不到位,導致損壞壁畫、木器、絲帛、書籍、字畫類文物的例子數都數不過來。
當然,那都是密封性的墓室,不可能發生在這里。
不然李定安哪敢說開啟山洞就開啟
所以當時建方艙的時候,李定安還建議了一下,說這里之前就是有氧通風環境,沒這個必要,結果被成司長一頓罵。
好吧,領導說了算
出了方艙,就是山洞。
與成司長來的那次相比,就像換了個地方八根承重柱,均勻的豎立在山洞內。依舊是鋼架結構,將洞頂、洞壁護的嚴嚴實實。
地上鋪著防塵毯,壁畫上又加了一層防護罩,銅柱更是被保護的密不透風外罩了一座小型方艙。
和尚哦不,金身佛早被挪到了外室,存進了恒溫柜。
看到佛相時,幾位領導路都走不動了。
迄今為止,全國只有十一樽金身佛九華山四樽,五臺山三樽、廣東四大叢林各一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