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看,不好說”
贗品肯定有,但李定安并沒有看到“一眼假”的東西,說明甘卉并非完全自夸,基本的眼力和鑒賞能力還是有的。
兩三句話的功夫,甘卉去而復返,手里托著兩只盒子,和一本線裝書。
應該是一塊玉,一方印,以及一本明刻本,都是上次在段牧家說好的,也是李定安此行來的目的。
隨便挑了一件,盒子打開,一方片狀殘玉映入眼簾。
巴掌大小,青石質地,通體磨光,陰刻篆體,還是朱書。
字不多承天之神,集地之靈,興甘風雨,庶卉百物,莫不茂者,即安且寧
后面應該還有,但玉斷了,所以這是一件殘器。
雷明真仔細的看了看“這是石頭的吧”
“黃花石,放現在確實是石頭,但在古代卻是玉。”
“這上面寫的什么,祭文”
“差不多,看著像是求雨的禱詞”
所以,這是一件正兒八經的祭天玉碟,初步估算,時間應該在漢至魏晉時期。
再看內容,主持祭祀的,至少也是一方諸候
大致看了看,李定安直接問價“甘總,多少錢”
“兩百六十萬”
“高了”
至少高了一倍。
當然,這是無法考證具體來歷,無法確定具體年代、是誰書碟刻碟、用來祭天的人又是誰,所以只能當做晉代之前的古玉估價。
如果能找到出處,但凡使用者在史書上留下過只言片語,翻兩三倍輕輕松松
“李老師,你先看,看完了我們再談。”
“好”
李定安又打開了第二件。
一方銅印方形,駝紐,通高兩公分多一點,印寬還是兩公分多一點。
和之前那方閩越王印如出一輒,雕工還是一如既往的粗糙。
再看印文,漢篆陰文歸義候印。
還是官印
后漢書百官志四夷國王,率眾王,歸義侯凡少數民族舉族投附,中小型的部落酋長大都會封為歸義候。
包括之后的曹魏、蜀漢,再之后的西晉,以及五代十六國時期的王朝都有過封賜。特別是北方地區,匈奴、鮮卑、羌、奚、月氏、契丹各族各部多如牛毛,各朝賜封的歸義候沒上千也有七八百。
所以,這又是一件不怎么好考證來歷的物件。
就是不知道為什么,心頭又浮出一絲熟悉的感覺,與上次在段牧家,看到閩越王印時一模一樣。
但李定安很確定,不管是前一方,還是這一樽印,都是第一次見到實物。
估計是什么文獻中看到過,或是誰提起過,一時想不起來。但至少說明,有很大的可能,這件東西有點來頭。
暫時沒什么頭緒,李定安隨口問價“甘總,這一件多少”
“三百五十萬”
還是有點高。
李定安不置可否,再看第三件。
明代刻本,陶志。
這本書成書于明朝晚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最為全面的瓷業生產的專著,其中記述了從唐到明朝之間,各朝各代各種瓷器的原料產地、生產關系、制作過程、窯場建筑、窯器品種等等等等。
所以這本書被許多陶瓷研究機構,當做復原古瓷的參考資料之一,包括建窯盞,以及被稱為“廣廈千間,不及破瓷一片”的汝瓷和均瓷。
當然,都是現代印刷版的資料,古籍版的陶志李定安還是第一次見。
拋開陶志本身的價值,明代內府皇家刻本也很少見,雖然沒有宋刻“一頁宋書一兩金”那么夸張,但同樣珍稀。
轉著念頭,他翻開書面嗯,有字
不是書中本身刻印的字體,而是后寫的鋼筆字字里行間密密麻麻,寫滿了繩頭小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