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水滸傳中,皇帝給宋江賞了酒,不過當時宋江被人陷害,賞賜的酒也變成了毒酒,但宋江即便知道酒里有毒,他依舊將酒喝了下去,因為他知道這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得看人,宋江是個歸正反賊,豈能和陳貴誼相比。
陳貴誼1183年,其曾祖“陳確”贈少保,祖父“陳大剛”贈少傅,其父陳宗召官至太師、工部尚書,陳貴誼于南宋慶元五年1199年登進士,且理宗對貴誼很是器重,從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起,7年間4次升遷。
宋朝時期的制度就是皇帝與文官共同治理天下,因此文官并不十分畏懼皇帝,比如在王安石變法期間,司馬光與王安石就常常抗旨不遵,拒不完全統計,宋朝時期抗旨的記錄就已經超過了一百次,足見抗旨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宋朝時期,文官地位很高,抗抗圣旨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陳貴誼出身高貴,資格老,有圣寵,只要不是造反,沒造成嚴重后果,他絕對敢抗旨不遵
所以,鄭清之與眾大臣商量后,派出了鄭性之去傳旨,同時把陳貴誼換下來,鄭性之當伐金大軍的監軍。
鄭性之與鄭清之一字之差,但不是兄弟,鄭性之1172年字信之,初名自誠,號毅齋,福建閩清人,于嘉定元年1208年中了大宋的狀元,一舉成名天下知
此后歷任各級官員,去年,史彌遠死,理宗親政,任鄭性之為敷文閣侍制,知建寧府,旋晉升鄭性之為簽書樞密院事,序在陳貴誼之上。
加上他是個狀元,學術成就,比陳貴誼高,手執圣旨,則陳貴誼不能不從。
春節前年二十八,鄭清之上奏朝廷,要求更換伐金大軍的監軍為鄭性之,因軍情緊急,理宗皇帝許之。
鄭性之熱心公務,在春節前已經出京,已經出發了十六天
這下朝廷急了,得盡快把他追回來,否則出現伐金大軍打完仗,打勝仗,監軍居然被換掉的可笑事情發生,那朝廷的臉可就丟盡了。
大軍班師回朝,還換監軍,監來作甚
是認為大軍要造反
還是說陳貴誼不履職
無論哪一條,孟珙和陳貴誼都要上表請辭求去,可是,他們是大捷之后的大軍首領啊
這也是古代通訊不發達帶來的影響,結果一直沒有追上鄭性之的消息,鄭清之表面鎮定,心中暗嘆“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擔重千斤”
終于,消息來了,壞消息是鄭性之沒被追回,在襄陽遇到了班師回朝的伐金大軍,好消息是抗旨的不是陳貴誼,而是鄭性之。
他奉皇帝旨意去換陳貴誼,得知大軍勝利的消息,鄭性之做得狀元的人,何等聰慧,他沒有把圣旨拿出來,不傳旨意。
傳了,那所有人都尷尬。
但不傳,抗旨的人變成了鄭性之。
當然,他也不會有什么問題,誰都得感謝他抗旨不遵。
可鄭性之抗旨不遵確系事實,無論如何,主政的鄭清之很尷尬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