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恩出于上,象我們幸運的孟之祥年紀青青就直上青云,成為太尉,但也是他立下大功,官家酬功的應得之職,不能完全算越級提升。
再有就是在整頓財政方面,宋理宗也是一把好手。面對史彌遠狂發紙幣,造成物價上漲國庫空虛的局面,宋理宗采取很多積極措施穩定財政。
他采取停造新幣回收舊幣的辦法穩定物價,他還采用嚴格的會計制度為財政收入節流,進而穩定國庫的收入,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南宋的經濟危機。
這是勵精圖治的時期,宋理宗還是有作為的。
不過,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國之大事,唯戎和祀,偽金已經被蒙古與宋軍滅亡,偽金治下的黃河以南、江淮以北的大片土地無人占領,這讓宋理宗動起了心思,若是能夠奪回故地,復我河山,則他宋理宗將是大宋的大功臣,中興之主
上有所好,下必附焉,兩淮制置使趙范和淮東制置使趙葵先后上折,提出了北上收復原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和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等三京的主張
所謂守江必守淮,兩趙所在的淮河乃是皇宋長江防線的前沿,也是出擊北方的最前線。
他們的折子于朝會上由tj代讀,尖利的聲音在朝堂上回蕩,兩位地方大員一致認為
大宋與蒙古之戰是板上釘釘,無可避免
蒙古人狼子野心,對我大宋的花花江山虎視眈眈,他們遲早南下。
宋軍與其坐以待斃,晚戰不如早戰,兩趙主張北上搶占潼關,控制黃河,以此二者為屏障,與蒙軍長期對峙。這就是所謂的“距關守河”戰略也
這條戰略曾經極其有效,金國末期按照這個戰略收縮到黃河以南當時黃河奪泗水由淮河入海,憑借潼關和黃河的天險阻遏,使得蒙古軍無法打開局面,最后只能武力借道南宋的漢中才得以迂回滅金。
蒙古拖雷率軍過漢中,繞過了金國的潼關和黃河,與金軍發生了著名的“三峰山之戰”,基本消滅了金軍精銳。
如無“三峰山之戰”,金國還是能茍延殘喘一陣子的。
我大宋當奪取黃河以南故地,該地漢民,必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且當初蒙古使臣來約大宋合擊金國時,許諾黃河以南之地歸大宋作為出兵、送糧的報酬。
天時、地利和人和,出兩淮精兵,奪回黃河以南故地,成大宋萬世之基也
聽畢兩位制置使的折子,理宗皇帝問“諸卿可有意見”
很快地,朝堂上吵成了一窩粥,聲音喧嘩到足以把殿宇掀翻,理宗皇帝木然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