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雖是蒙古人,卻一直在金朝為官,是一個中原化了的汪古部人。
金宣宗貞佑二年1214,汪世顯以軍功擢千夫長。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鞏州今甘肅隴西主帥田瑞造反,汪世顯時為鞏州門將,開城迎陜西行省平亂軍,遂平田瑞。
轉官,先后授領同知平涼府事、領隴州陜西隴縣防御使。正大六年1229,改兼鞏昌府甘肅隴西治中,轉同知,兼參議帥府機務,輔佐完顏仲德招集隴右諸州散亡士卒數萬,移鞏昌府治于石門山,依險堅壁備御蒙古。
天興元年1232,汴京危急,完顏仲德奉旨率部赴援,汪世顯任便宜總帥,代統軍隊留鎮鞏昌。
天興三年1234初,金亡,秦州甘肅天水元帥粘葛完展自稱行省,假造蠟丸詔書,欲兼制鞏昌,汪世顯不服,攻殺粘葛完展,并其軍,成為秦、鞏最強大的勢力,但仍奉金朝正朔。
蔡州城破,金朝滅亡,擺在汪世顯面前的出路有二條。
事到如今他沒有太多的選擇,無非是要么投宋、要么降蒙、要么自己獨立一方這三條路。第三條路顯然在當時的情況下行不通,那就只有投宋或降蒙了。
但他通過對比宋蒙雙方,認為還是南宋更開化文明些,身為蒙古族汪古部的他竟然愿意投奔南宋,因此在蔡州城破之后的第二年,汪世顯屢次向四川制置使趙彥吶請求“內附”南宋。
汪世顯歸附并不是空手來歸,而是帶著地盤、軍隊和輜重來的,可謂是要地有地、要兵有兵、要錢有錢。地盤是秦州、鞏昌一帶,地域面積不小,地理位置也很重要,是進陜入川的重要門戶,不光如此,汪世顯的兵馬也還不少,足有十萬之眾。
有他守著,宋朝助兵送糧,有得打
面對這樣的一支強大武裝勢力如果前來投靠,按道理說南宋朝廷怎么著也應該大喜萬分,開誠接納,加官晉爵,高官厚祿的好好從上到下安置一下吧。就是不來投靠也要好好地主動爭取汪世顯,可是南宋朝廷面對汪世顯的歸附請求,卻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沒有促成此事。
原因也不復雜,那就是汪世顯多次向四川制置使趙彥吶投書請求歸附,而趙彥吶也向朝廷請求再四,可是丞相鄭清之卻對此并不感冒,因為在端平入洛之時他讓趙彥吶出兵,趙彥吶沒有給予配合,不發一兵一卒,恰好端平入洛又功敗垂成,于是鄭清之便對趙彥吶很有意見,二人產生了矛盾。
因為看到趙彥吶出面招降汪世顯,鄭清之才百般阻撓,生怕日后二者關系密切,聯合起來勢力強大,更加不好操弄。
于是鄭清之給了一個這樣的說辭,說是汪世顯成分不清,有歷史問題,還需要等待考察等等不著邊際的鬼話。
一句話“帝不許”
好一個“帝不許”人家常說“宰相肚里能撐船”鄭清之雖不是獨相,卻也是本朝唯一的“真宰相”參知政事是副宰相,但不是真宰相,居然看不清形勢,做出了讓南宋將會重大損失的決定。
而宋理宗也是個無主見的皇帝,任由他的宰相擺布,當初端平入洛,宋理宗錯了一次,現在又不納汪世顯,再錯第二次
汪世顯當然不知道他們之間的那點雞毛蒜皮之事,也沒興趣知道。他只知道自己搞了半天誠意滿滿地多次低三下四請求投降歸附到頭來卻是熱臉貼了冷屁股不說,還受到如此奇恥大辱。這怎么忍,根本不能忍,既然此處不留爺,那自有留爺處,看我回頭怎么收拾你們。
于是當蒙古“二太子”闊端率領大軍攻打鞏昌之時,汪世顯投降了蒙古人。當然一開始也沒有直接投降,而是先守城,蒙古軍圍而不克之時,派同是汪古部的征行大元帥按竺邇勸降后,汪世顯才投降了蒙古。
闊端賜汪世顯以蒙古章服,令仍任其舊官職。
這樣本來闊端帶領的伐宋西路軍實際上只有四萬多人,隨著汪世顯的加入一下驟然變成了十幾萬大軍。之后就是這個汪世顯隨闊端的西路軍南下攻宋,將給宋軍造成了重大損失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