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之祥在城內閑逛,與外國人交流,看中的商品就買下來,預備回杭州作為送人的禮物。
他回到“檀園”,恰好遇到王林,王林看到泉州廂軍為他挑著大包小包的,遂動問“孟差遣,這段時間好消遣啊。”
“王御史,我只是買點珍奇東西,怎么御史也要彈劾嗎”孟之祥皮笑肉不笑地道。
“那倒不會。”王林笑瞇瞇地道“孟差遣,城里有朱文公的小山叢竹書院,現在官家推崇朱學,不妨去書院參拜一下。”
孟之祥一聽就很膩味了,心中直呼御史該死,殺人不見血
朱熹農歷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歷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總是講些“誠意正心”、“去人欲、存天理”的理學大道理,不得寵,被驅出朝廷。
到了今上理宗皇帝時,朱熹已掛,但他的理學咸魚番生。
由于理學的廣泛傳播,朱熹的地位更受官方認可,成了上接孔孟和程顥程頤的萬世師表。
朱熹一家三代都與泉州頗有淵源,他們都為官講學傳道泉州。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這是南宋理學家朱熹對泉州的評價。
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朱熹任泉州府同安主簿,泉州成為他考中進士后首先出仕的地方。此后朱熹常到泉州各地講學,紹興二十八年,他在泉州講學時稱泉州為“溫陵”。
朱熹年幼時就曾跟隨父親朱松到過泉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晉江安海東西兩市商人因爭奪碼頭發生械斗,榷稅官難以控制。于是朝廷差官臨監,始置石井鎮。朱松為首任石井鎮官,工作之余,他常教化百姓,啟迪文風。
泉州成為“海濱鄒魯”、“文教昌明”之邦,與朱熹的教化有著密切關系。泉州府志稱,朱熹“過化”后,泉州“民風更變”,民間婚喪喜慶悉“遵朱子家禮”。
他在泉州講學期間,在城內創辦小山叢竹書院,親自講學授徒。
嘉定四年1211年,朱熹之子、擔任通判的朱在受邀在晉江安海鎮西主持筑建石井書院,規制仿州縣學宮。朱松講學的石井書院,是晉江縣最早創建且至今猶存遺址的書院,其與小山書院、溫陵書院和歐陽書院合稱為“泉州四大書院”。
現在王林一說,孟之祥這個太尉,官職大過王林的七品芝麻官,不得不去小山叢竹書院轉了一圈
否則,王林可以彈劾他不崇理學,目無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