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臨安府一趟,回朝已經是形勢大變,襄樊的軍事失敗影響非小
襄陽是一方重鎮,未經戰斗,即為蒙古所有,此事在荊襄乃至整個宋廷造成極大的震動。
再有汪世顯是秦鞏地區最大的武裝勢力,投降蒙古,為蒙古先鋒,大舉進攻南宋,斷嘉陵江,進攻大安軍陜西寧強西北,擊潰思州貴州沿河、播州貴州遵義的田氏、楊氏援軍苗軍等,戰功可怖,卻是宋人的大劫
此時宋理宗腸子都悔青了,早知如此當初為什么不欣然接納汪世顯這一強大的勢力呢,以致于落到如此結局。而接納了他不光增強防守勢力,而且秦、鞏地區還能當做川陜防線的外圍側翼,戰時至少可以起到掣肘蒙古軍的作用,怎么看都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可是南宋卻完美地將擁有強大勢力的汪世顯化友為敵,白白地肥了蒙古坑了自己,這樣的事情,實際上多之又多,從沒有重用歸正人辛苦棄疾,到天下第一的梨花槍落入蒙古,還有李虎逼反王旻、李伯淵歸蒙趙官家一直在后悔,但一直死不改悔。
無論是端平入洛、趙范入襄、汪世顯歸蒙的推手都是左宰相鄭清之,宋理宗漸漸回過昧來,該位左宰相貌似做不成事咧。
嘴炮磚家
光說不練
如此面對著官家懷疑的目光,鄭清之也心萌求去之意。
端平三年1236年八月,“霖雨大風”的災異出現,以天人感應,鄭清之借機四次上疏請求辭職。
古代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當朝政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
既然災異發生,就要有人負責,皇帝不能下臺,秉政大臣就要負責。
九月,祭祀時出現驚雷,鄭清之更是極力辭職,三辭三不許,君臣來玩游戲,待鄭清之上到第四份辭職奏折,理宗于是允許他以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之職罷相,但鄭清之仍四次推辭,最終被改授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就此罷相。
鄭清之下臺后,宋理宗屬意崔與之為相,只是詔不來崔與之。
崔與之,1158年出生,字正子,廣東增城人,于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中進士,在1221年為四川制置命名,于嘉定十七年1224年,也就是理宗皇帝當皇帝那年辭官回鄉他與史彌遠合不來,道不同不相為謀,走也
他的名氣極大,被稱為嶺南儒宗,所開創“菊坡學派”被稱為嶺南歷史第一個學術流派,他的文學造詣非同小可,開嶺南詞之始,有“奧詞之始”之稱
宋理宗十分仰慕他,累詔其入朝為官,然而崔與之“八辭參知政事,十三辭右丞相”,最終沒到臨安府。
這時,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喬行簡見到了可乘之機,于是在他的黨羽推動下,理宗就以喬行簡為左宰相。
面對著韃靼人的攻勢,陳兵在邊境線上,理宗一心想達成和議,以求茍安,不過他也知道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也將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