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蒙古軍習慣于掠奪,不喜駐軍,且不適應四川的氣候而自動退卻,大宋都不知道如何收復這么多的失地
得知宋軍陸續拿回蒙古軍丟棄的四川城池,官家喜憂交加,高興的是拿回了城市,憂心的是韃軍再來怎么辦
四川太重要了,擁有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國美譽的蜀地,當時是南宋的一大“搖錢樹”,財政的頂梁柱。
宋高宗建炎、紹興時期,蜀地每年的稅收為3342萬緡一緡為1000文銅錢;到宋孝宗淳熙時期,漲到了3667萬緡。而淳熙末期,整個南宋的總錢稅收入為一億多緡。這表明,蜀地每年向南宋國家府庫了約三分之一的錢賦。
這還只是蜀地這棵“搖錢樹”的一部分。蜀地每年還向國家交納茶、馬、絹、布、酒、鹽、鞏、商稅,紹興年間為1300萬緡,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后增加到了2400萬緡。為此,朝廷專門在蜀地設置茶馬和絹麻等榷局,專門管理蜀地的稅收。
據四川官府報來的消息說韃軍給四川造成了很大的破壞,被搶劫了許多財富,但由于四川地形復雜,山地眾多,民眾躲起來不少,韃軍來往匆促,四川留存了一些力量,待韃軍退走后,民眾還鄉,恢復生產。
憂韃軍再來,為之奈何
就如何加強四川防御的要務,官家與大臣們在商量著對策,大臣們更是吵翻了天
這次四川失利,有兩個關鍵人物,第一個就是四川制置使趙彥吶,第二個就是汪世顯。
先說汪世顯,他隸屬蒙古汪古部,為金朝效力,到得金朝將亡,他原本不想投降蒙古,而想投降大宋,仍奉金朝正朔。又數次遣使向南宋四川制置使趙彥吶請求“內附”。
由于當時朝廷主政的鄭清之因“端平入洛”時趙彥吶不支持他而懷恨在心,不同意汪世顯內附,硬生生把汪世顯逼向蒙古。
在歸降蒙古后,入侵四川時,汪世顯成為了合格的帶路黨,他降蒙后,從征南宋,斷嘉陵江,進攻大安軍今陜西寧強西北,擊潰思州今貴州沿河、播州今貴州遵義的田氏、楊氏援軍苗軍。又在陽平關與宋朝名將曹友聞軍激戰中,單騎突陣,及與后軍會合,大敗宋軍,曹友聞戰死,蒙古軍沖破了四川門戶,遂長驅而入。
1237年春,汪世顯出其不意率部夜取武信城今四川遂寧,盡得其府庫。接著進兵攻掠普州今四川安岳、資州今四川資中。
趙彥吶對于四川失利負有直接責任,該當嚴咎,然而他上奏喊冤,說要是給他招降了汪世顯,就不會有四川大敗。
對他的處置扯皮g,為如何加強四川防御這個軍事上的重要問題,文臣們操碎了心,而象孟之祥這樣的世之虎將則不能說出一句話來,正忙著擴展他的生意,建他的莊園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