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的起因是公元614年,由于東突厥的滅亡,北方草原上的薛延陀部趁勢坐大,開始不斷攻滅兼并草原上的其它部落,結果與唐朝爆發了戰爭。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命令兒子大度設率三萬名騎兵進逼長城,遭到李勣則率領的唐軍攔截。
李勣就是隋唐英雄傳中“徐茂功”的原型,戰場上打出來的名聲,有鬼神莫測之能,大度設自知不敵于是向北撤退,同時不斷收攏沿途的部眾。兵力達到五萬人。
明知敵人人多勢眾,一身是膽的李勣親自率領麾下唐軍精銳騎兵部分突厥兵共計六千人抄近路攔截,在大青山追上了敵軍,雙方會戰。
大度設的戰陣橫亙十里地,薛延陀軍隊的戰術,和歷史上的其它游牧民族不同,他們的戰術是每五個人里就有一個負責看管馬匹的仆從,剩下四個人是戰士,他們下馬使用弓箭作戰,戰勝就騎馬追擊,局勢不利就立刻騎馬撤退。
初時唐軍作戰不利,面對幾萬人的密集箭雨,沖鋒的唐軍騎兵一時人仰馬翻,防護較輕的戰馬紛紛被射死,沒有被射殺的騎兵也紛紛滾落馬下。按照常規理解,唐軍的第一波沖鋒顯然是失敗了。
然而令薛延陀大軍感到詫異的是。戰場上殘存的唐軍盡管失去戰馬,但他們爬起來之后沒有潰散,而是迅速轉換成了步兵方陣,盾牌手在前,手持長槊的唐軍在后,向著薛延陀軍隊猛沖,結果大破之,薛延陀三千多人在戰場被殺,五萬人選擇做了俘虜。
事實證明,這個草原上強橫一時的薛延陀,其軍隊的肉搏戰斗力,面對訓練有素、久經戰陣的漢軍,完全是不夠看!
因此,面對正常狀態下的漢家軍隊,北方諸族應該明白自身最重要、要時刻確保絕對不能有失的倚仗,便是轉進如風的機動優勢。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以機動靈活的游牧作戰模式誘敵深入,不斷騷擾消磨漢軍的銳氣,待到漢軍精疲力竭時,方才有得勝之機。
即使不是草原作戰,亦有方法制約漢軍,盧世榮給出的例子就是三十年前宋人“端平入洛”之敗,宋將趙葵率六萬宋軍出黃河南岸,試圖收復三京。
蒙古都元帥塔察兒(就是與孟珙結拜為兄弟一起滅金的那個蒙將)早就聞報宋軍北進,便率所部蒙古兵退到黃河以北,故意向宋軍示弱,以引誘宋軍深入。撤退之前,蒙古人事先掘開黃河南岸的金朝河堤,造成兩淮一帶出現大片黃泛區。)從壽春到汴京一帶,有些道路的水甚至能漫到頸部,宋軍進軍過程非常艱辛。
宋軍的后勤補給線被嚴重破壞,軍糧供應不上,然后出軍追殺塔察兒,大破趙葵。
盧世榮認為:成功的例子擺在前面,何不從之!
……
注1:色目人阿合馬遂行“一條龍”服務,他檢查各地衙門錢糧收支,一絲不茍,以致于漢人世侯窮困無錢,得,就有色目高利貸商人向漢人世侯提供貸款,收取利息,而且漢人世侯所交賦稅是先還貸,再算國用。
不從者,來年提高你屬地的稅賦,莫謂我阿某人言之不預了!
這種事情忽必烈知道嗎?
知道!
問題是色目人對他的皇權幾乎無甚威脅,而漢人卻能謀反,奪他的江山,益都李璮之亂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因此對于阿合馬鉗制漢人世侯的行徑,忽必烈聽之任之。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