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勸你還是不要白費心思,沒用。”
聽兩人說話的口氣,沙平昌明顯看不慣翟元偉的做派。
陸文兵不想讓他們兩個在新來的同志面前吵起來,趕緊打圓場
“文軒同志,他倆就是這樣的脾氣,但都是好同志。
在你到來之前,我們就已經開會商量過了,在夏收之前,伙食標準就按照每月三十斤糧食來計算。
等夏收分配糧食之后,我們再按照分配糧食的多少,另外制定吃飯的標準。”
“我也同意這個吃飯標準。我飯量有點大,太少的話,恐怕會餓的受不了,每月能省下十斤糧食給以后,已經不算少了。”
陸文兵對岳文軒說道“既然你沒意見,那從明天開始,你和岳紅纓同志也按照這個標準交糧食。”
“那我爭取明天就把糧票換成糧食,耽誤個一半天,沒關系吧”
“當然沒關系,你先和我們在一起吃,只要回頭把糧食補上就好了。”
不過是一件小事,陸文兵自己就能做主,不需要征求大家的意見。
糧食的問題弄明白,岳文軒繼續問道“我聽說咱們的安置費是二百三十塊錢,不知道這些錢都花在哪兒了”
“大頭花在了建房子上,咱們住的是磚瓦房,五間房子不少花錢。
除此之外,安置費置辦的東西還包括每人一個炕柜,一個暖壺,一個臉盆架,一個洗衣盆,一個洗臉盆,布票6尺,蚊帳布32尺,棉花一斤,以及生產勞動所用的小農具一套。
共用的物品主要包括兩個大鐵鍋、水缸、木桶以及足夠燒到夏收的木柴。”
這是岳文軒第一次下鄉,他知道大致的下鄉政策,對于具體的安置標準確實不太清楚。
現在正是知青下鄉的大高潮時期,上面要求各地按照“管政治思想、管生產技術、管生活問題”和“住有房、吃有糧、睡有床、燒有柴、用有具”的“三管五有”原則,關心、幫助下放知青,做好管理、教育工作。
知青們最關心的就是上面下發的各種經費。
知青物資經費供應包括口糧供應、建房材料供應、農具供應和安置經費供應。
為了動員知青下鄉,解決實際困難問題,國家每年都撥出大量財物供應知青,以解決他們衣、食、住、用等方面的困難。
全國各地的知青安置費開支略有差別,但原則基本相同。
一般是動員地區掌握的部分,市級不超過20元,縣級不超過15元,主要用于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旅運費和臨時救濟費;分配到生產隊的安置費,南方不少于210元,北方不少于230元,主要用于修建房屋,生活補助、小農具、家具購置和棉衣棉被困難補助、醫療補助等。
現在正是上山下鄉的高潮時期,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比較細致。
就像大河村,連知青們做飯要用的木柴都給提前準備好了,而且準備的很充分,足夠他們燒到夏收時節。
不要小看燒飯用的柴禾問題,如果村里沒有提前幫助解決,對于剛來村里的知青來說,絕對是一個老大難問題。
平原地帶的村子,燒飯要用的柴禾主要來源于農作物收割之后的秸稈。
但有些秸稈是飼料來源,要留著喂牲口,只有少量的剩余秸稈可用于燒火做飯。
所幸大河村有很多果樹,果樹每年都要修剪枝干,這些剪下來的樹枝是大河村最重要的木柴來源。
一個村子這么多戶人家,燒火做飯節省著用,勉強夠用。
就一個柴禾分配問題,雖然不像糧食分配那么緊要,但也是鄉親們特別重視的一個問題,誰家要是分的少了,那就沒法做飯了。
要是插隊的村子不提前把這些細節問題安排好,外地的知青抵達之后必然會抓瞎。
了解這些細節之后,岳文軒需要添置的東西并不多,明天抽時間去一趟供銷社就能添置齊全。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