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半個月的夏收雙搶結束,知青院的所有人都仿佛經歷了一個由死到生的輪回。
尤其是一直從事割麥這個工種的幾位男知青,經過這半個月的煎熬,都仿佛脫胎換骨一般。
累是真的累,但熬過這段時間之后,無論是體質也好,還是意志也好,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有過這樣一段艱辛的經歷,再干其他的農活,也就不覺得辛苦了。
女知青們從事的是相對清閑的工作,但在烈日的暴曬之下,從早到晚干上一整天,對于她們這些嬌生慣養的城里人來說,同樣是巨大的考驗。
熬過了這段時間,她們也初步蛻變成了合格的農家人。
辛辛苦苦半個月,分糧食時的喜悅就是對所有人最大的補償。
交完公糧之后,剩下的糧食就可以按照人頭和工分分到每家每戶。
大河村分配糧食的原則是人七勞三,也就是先按照人頭分掉所有應分糧食的七成,剩余的三成再按照每個人半年的工分進行分配。
村里人按照人頭分糧食,不分男女老幼,分到的分量都一樣多。這一點和城里的規定不同。
知青點的知青和村民們享受的是同樣的待遇,每個人都按照人頭分到了五十斤小麥。
按照人頭分完所有應分糧食的七成,剩余的三成就要按照公分的多寡來進行分配了。
公分掙的多,分下來的小麥自然就多,公分掙的少,分下來的小麥自然就少。
岳文軒只有三個月的工分,按勞分配這一部分只分到了十四斤小麥。
人頭部分的五十斤,再加上按勞分配部分的十四斤,他一共分下來六十四斤小麥。
村民們還有自己的自留地,平均每人一分地,種的同樣是小麥,平均每人大約有四五十斤的收獲。
除了陸文兵這個老知青,其他人到來的時候,冬小麥都已經種上,所以其他人都沒有自留地,要等到夏收之后,大家的自留地才能分下來。
少了自留地的收成,知青們分的這點糧食肯定不夠吃。
對于這一點,當地知青辦也有相應的補償政策。所有尚未分到自留地的知青,每人都給多補了一個月四十斤的糧票。
拿到最后一次四十斤糧票的補償,從這個夏收之后,知青們的吃穿用度就和村民們完全一樣了。
今后要想分到更多的糧食和更多的錢,那就只能盡量的多掙工分。
大河村的糧食分配,每年分夏秋兩次,分錢卻只有一次。秋收之后,按照各隊全年的經濟收入,根據工分的多少分錢。
分錢是純粹的按勞分配,先計算出一個公分的公值,然后按照每個人全年的工分總值,計算全年收入。
有了全年收入的數字,還要扣除春秋兩季分糧需要繳納的款項,剩余的錢就可以分配到每家每戶了。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工分就是命,不放過任何一個多分公分的機會,哪怕為此付出更加艱辛的勞動。
但每個村總有幾個懶漢,經常以各種原因不上工,自然也就沒有多少公分。工分少,分到的錢自然就少,有些人甚至會少到無法彌補扣除糧款的這一部分。
這樣的人就是每個村都有的倒欠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