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文軒新買的小院一共有三間土坯房,他自己住了東屋,岳紅纓和顧冰雪選擇了住西屋。
中間是堂屋,本地人都是用來做廚房和餐廳。
堂屋的東西兩邊是兩口大灶,每一個灶上都有一口八印大鍋,平常蒸饅頭、炒菜,都靠這兩口大鍋。
都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剛剛搬到小院兒,岳紅纓和顧冰雪很開心,但她們接手做飯這個任務之后,才知道過日子的不容易。
同大娘和四嬸交流之后,她們這才知道,要想把日子過好,就連日常用的柴禾,都有很多節儉之道。
平原地區沒有讓人隨便砍伐的樹木,日常做飯用的柴禾也很緊張,不節儉的話,根本就不夠用。
而且春夏秋還要更加節儉一些,以便留出更多的木材給冬天取暖用。
雖然大河村地處北方,冬天很冷,但農村人買不起煤炭,冬天取暖也只是靠做飯時燒柴的那點熱量,即便有火炕,也并不怎么熱。
主要還是平原地區缺少樹木,一年到頭分的那點兒柴禾也只夠日常做飯的,根本就不夠用來取暖。
大河村有果樹,每家每戶還能分到一些修剪下來的樹枝,比起其他村的農戶來,在木材的用量上,已經很讓人羨慕了。
剛剛搬家,岳文軒三人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用來做飯的柴禾不夠。
以前村里專門分配給知青院的木材都已經燒光,現在知青院做飯也是用的夏收時剛剛分配的麥秸。
麥秸本來就不多,岳文軒搬家時也沒好意思把三人的那一份兒搬過來。畢竟不值什么錢,不好算計的太過精細。
但日常做飯就少不了要用柴禾,暫時這幾天用的木柴都是大爺和四叔支援的。
兩家的木柴也不多,他總不好一直張口討要。
沒辦法,岳文軒只能使用鈔能力。
縣里有一家家具廠,有大量廢棄的碎木塊,一般都會分配給內部人員使用,同時也對外出售,但買的人不多。
城鎮居民每個月都有煤票,對于木材的需求并不高,家具廠的碎木塊定價偏高,自然也就不好賣。
岳文軒花了五十塊錢買回來兩大車,不算取暖的話,足夠三人一年的用量。
但他對外不敢說是花錢買的,只說是托了朋友的關系,好不容易才拉回來的。
他要是把實情說出去,恐怕就連大爺和四叔也得罵他是敗家子。明知道自己的做法難以被鄉親們接受,他當然不會給自己找麻煩。
花了五十塊錢買了兩大車碎木頭,岳紅纓終于實現了燒柴自由,不再為每天做飯沒有柴燒而發愁。
木材問題不能無中生有,兼且用量又大,岳文軒只能大張旗鼓的花錢買回來。
但其他的生活用品,比如糧食、食用油這些,岳文軒可以零零星星的拿回家,并不引人注目。
三人搬到小院還不到一周時間,一應的生活用品就已經齊備。
不知不覺,廚房的櫥柜里就已經擺滿了大米、白面、玉米面、臘肉、火腿、花生油。
如果沒有客人到訪,三個人吃的不是大米飯就是白面饅頭,花生油和火腿、臘肉更是隨便用,每到快吃完的時候,岳文軒總會及時添加。
這樣的好日子,別說岳紅纓了,就算顧冰雪都沒有體會過。
顧家以前的生活比起普通百姓來說,雖然已經算得上是非常好,但仍然好的有限。
市民的生活物資都是統一分配,干部的配額雖然更多一些,但也多的有限。
就算是顧家這樣的條件,也只能算是油水不缺,最多每周能吃一次肉。
但現在三人過的是什么樣的生活不說岳文軒三不五時的就會把河魚、野兔、野鴨子拎回家,就算沒有這些野味,也是今天吃一回豆角炒臘肉,明天吃一頓火腿燒茄子。小日子不要太美
直到這個時候,岳紅纓和顧冰雪才知道為什么岳文軒一門心思的想要搬出來,能過上這么好的日子,沒人愿意吃大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