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的目光落到老三和老四的身上,“老三和老四雖是家中庶子,但這些年來,我從來都沒有虧待過他們。
分家也是如此,我這個老太太還能最后為他們做點事情。以后就要各過各的日子,我希望他們兩個都能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同其他家族的嫡母比起來,老太太確實還算寬厚,這些年也算沒有太過苛待老三和老四這兩個庶子。
兩人對這次分家分得的東西還算滿意,自然也愿意把雙方最后的臉面維護好。兩人都站起身來,情真意切地說了一番感恩的話。
不管這些話有幾分真心,老太太聽了之后很高興,族長和其他三位房長也覺得他們兩個還算識大體。
等二人表態完畢,老太太繼續說細節:“我先說一說公中的賬本上還有哪些東西。
首先說現銀,補完前段時間老二欠下的虧空之后,公中的賬本上就只剩下兩千大洋。”
說出這句話,老太太雖然表面上看上去很平靜,但她己卻覺得一張老臉火辣辣的。說出這個數字來,讓她覺得很丟人。
曾經無比煊赫的三房,此時竟然淪落到了公中的賬上只有兩千大洋的地步,簡直就是讓人看了笑話。雖然看笑話的人都是同族,還是讓她覺得很沒面子。
而且就連這兩千大洋都是她私人貼補進去的,否則的話會是一個倒欠的負數。畢竟馬上就要分家了,總不能出現倒欠這種難堪的場面,為了全家人的臉面,老太太再一次填補了虧空。
老太太加快了語速,“再說一下房產和公中的產業。
除了祖宅之外,外面還有四個小院子。分家之后,倒也不愁你們沒地方住。
公中的產業有兩家酒樓和四家糧店,前段時間就已經盤點完,所有產業可以折算成三萬大洋,這一點已經征得老大和老二的同意。
最后我再說一下公中的田產。”
這個時代的人都對土地情有獨鐘,大家都屏息傾聽。
“咱們三房可分配的田產一共有八百六十畝,其中上田有一百六十畝,其他都是中田和下田。
另外就是獨屬于咱們三房的五百六十畝上田的清明田和書燈田,這些還是老太爺在世的時候特意置辦的。
關于這一部分祭田的管理,老太爺留有遺囑,只能由房長專管,不允許兄弟輪值管理。
公中的全部財產就這么多,接下來我再說一說如何分配。”
聽到這里,其他人都神色如常,岳文軒的心里確實有些驚訝。他知道家里有幾百畝祭田,但沒想到竟然都是上田,這可是一筆極大的財產,但這筆財產只能享受收益,不能進行買賣。
從明朝開始,各大家族置辦祭田的傳統就開始盛行起來。
祭田是祖先給子孫后代的保障,而且也是有效的避免財產損失的一種手段。
明清兩代,如果遭逢抄家的大災難,祭田不在抄家之列。當然,祭田并不是屬于某個私人所有,而是屬于整個宗族或者宗族分支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