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后垂目:“當上皇帝就忘了小民之苦么,生殉的都是好人家的兒女,誰無父母兄弟,廢了也罷,何況聽來并不算他的功績。”
朱元璋本想說“能殉天子是莫大恩典”,見老妻面色不善閉了嘴,橫豎還有許多年歲共度,提這些為時尚早。天幕不過后世普通女子,自然不懂何為皇室尊榮。
活人殉葬,中國古代最令人發指的存在之一。通過自愿或強迫的方式,使墓主生前的妻妾、仆人隨殉,認為這樣能讓死者在地底有人服侍,或死后有冥福。
很難理解吧,但對古人來說,這也算“排場”的一種。王族排場如何重要呢,溥儀自傳里有這樣一段描寫,他去御花園一趟,身邊人員構成是這樣的:
“一名敬事房太監,兩名總管太監,坐轎兩邊各有小太監扶著轎桿,一名太監舉著一把大羅傘,一群太監拿著各樣物件和徒手,御茶房太監捧裝有各樣點心茶食的若干食盒,御藥房的太監擔著藥,最后面是帶大小便器的太監。這個雜七雜八的好幾十人的尾巴,走起來倒也肅靜安詳,井然有序。”
生前尋常出行便如此,更何況死后。從殷商開始,便有人祭,至于春秋,臣子也要隨殉,讓君王死后依然做君王。詩經中秦風黃鳥一章記載的便是秦穆公死后以大夫奄息、仲行、鍼虎殉葬,秦人哀而歌之:
“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要說大家有多在意三位良才,應該也沒有。更多是哀其人而自傷,大夫尚且要為君王殉葬,無權無勢的平民就更不必說了。所以這首黃鳥,重點只是那一句。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但百姓無法說出口,因為君王殉葬之風并不停息,王公顯貴也隨之效仿,墨子記載:“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人命好似很重要,又好似根本不重要,不過上位者眼中一個數字,是事死如事生的一環。
而生殉的數目是很難計量的,肉眼可窺的是大臣,是后妃,但許多宮女、修建陵墓的工匠沉默地被掩埋在黃土之下。
經年之后,白骨無聲。
天幕語氣沉慟,不滿人殉之意溢于言表,天幕之下,生殉依然風行的時代,民眾們又唱起了黃鳥。
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時代從未走遠,詩三百所唱千百年也不曾變更。
陵寢無聲,活人卻有喉舌。
歌聲愈傳愈廣,海潮一樣拍打著天穹,許多國君被驚動,聽數不盡的農人、工匠、優伶、宮人、妻妾、家臣唱這一首詩經,唱春秋被生殉的三位賢能,唱歷朝歷代生殉的死者。
最后只匯成一句。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君主們困惑,暴怒,頹然,有些沉寂許久,有些殺了更多人,朱元璋摩挲著冷凝的印璽,久違地想起幼時面容模糊的鄰人,有些死于凍餓,有些亡于貪吏,于是他這些年投身于此。
還有一些雖困苦但勉強活著,某日卻忽然失去蹤跡,他當時不解,如今想來,大概埋骨于某處無聲墳冢。
帝王在高位上沉默良久,終是嘆息。
當日深夜,歷朝廢人殉,為萬世法。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