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漢惠帝就避不開他的父母,封建王朝史上貌合神離夫妻之最。博主之前讀書,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里有句,斷章取義一下非常符合他倆:
“大怨大仇,勢不能報。今世皆配為夫妻。”
非常有意思的兩口子,第一位布衣天子,第一位臨朝稱制的皇后,大風卷著鳳鳴,躍然青史之上。
劉邦這個人,流傳到后世名聲很奇怪,很多人覺得他是個老流氓,撿來的老婆撿來的大臣撿來的皇位,認為他純屬運氣好,項羽不會帶團隊只能干到死,劉邦組好三杰就在家等著撿漏,完事還把功臣殺了,這鳥盡弓藏卸磨殺驢的不是好人啊。
也有許多人認可他雄才大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和朱元璋并稱得位最正的兩個人,政治軍事用人安民都整挺好,門門功課九十加,有手腕有人格魅力有格局,項羽那么牛都敗了,沒看管理員還夸他呢,封建帝王天花板啊。
兩個派別爭執不休,一派說劉邦這種能在逃跑的時候把孩子推下車、危急時候能讓人把老父親煮肉羹的人就是遜啊主要靠大臣能干,一派認為劉邦就是史盲鑒定器求你們多去讀書,吵了很多年,劉邦的形象也就橫跳了很多年。
如果一定要給劉邦貼一個刻板的標簽,我個人認為應該是這四個字:政治動物。
寡恩和仁厚、潑皮和雄才,是可以在一個人身上并存的。
“政治動物”已在大禮議中大獲全勝的嘉靖帝咀嚼了一會兒這個評價,“漢從太祖高皇帝至文景武宣,皆是殺伐決斷的雄主,不以外物易,這便算天生帝王”
自楊廷和被逐后便沉寂不少的臣子們喏喏應聲,不敢看高位上玩弄權術人心無比純熟的少年天子。
很多人一聽可能覺得啥呀,好就好不好就不好,這種“他眼里有三分涼薄三分譏笑三分溫柔”的描述算什么,聽起來都有點像綠江精分男主了。
但要論劉邦,就無法脫離這種集冷酷和寬仁于一體的矛盾性格。許多人認為他是封建帝王代表,正因為他是一個標準的政治機器,是“帝王”本身。
劉邦少年時和盧綰一起讀書,聽聞信陵君魏無忌有賢名,非常向往,但投奔時信陵君已死,他就跑去和魏無忌曾經的門客張耳一起玩,“數從張耳游,客數月”。
這一時期的投奔和游歷被許多人忽略,覺得是青年無所事事的消磨,但從他向往的主人公信陵君就可以窺見一絲劉邦的政治向往:禮賢下士、厚待門客的寬仁君子。
長大后有編制了,當上泗水亭長,開啟了一段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孽緣,呂家為了躲仇人搬家到沛縣,大辦宴席招待客人,來吃飯的都交份子錢,交的多有席位。劉邦一個子兒都沒帶,但帶了張嘴,說自己出了一萬錢,呂公聽了大喜,奉為上賓。
完事呂公給他看面相,說這看起來就是干大事的人,不顧妻子阻攔一定要把女兒呂雉嫁給劉邦,就此成就一對至親至疏夫妻。
這樁婚事有很多人分析過,相面不重要,重要的是“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的呂家。
呂公為了躲避仇人舉家搬遷到了縣令是熟人的沛縣,古人重鄉鄰關系,新遷來的人家不知底細,哪怕有縣令這層關系,也無法迅速融入當地秦時縣令由中央派遣,沛縣縣令不是當地人,幫不上多少忙,還得看地頭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