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剛剛提到的“買爵免死罪”,推出于惠帝元年冬,劉如意死后不久太后剛殺完趙王,大家非常慌亂,生怕曾為趙王說過話的自己遭殃,皇上就給了一條贖命的法子。
嘖嘖,這不得日夜感念君王恩典嗎,順便還要罵幾句太后狠心。
就像把曾經為自己死諫的太傅一腳踢開一樣,劉盈為了自己的聲名,并不在乎母親如何。太后越剛厲,越能顯現出他的寬和善良,臣心所向,善名遠播。
這樣將母親當做踏板的舉動,誰能說他不是劉邦親子
呂雉微笑著將酒爵置于案上,輕碰一聲,群臣儼然低頭。
“皇帝為人君,自然要個好名聲。”
劉盈面白如霜,看堂下眾卿之態,他便知曉自己已失敗,寬和仁慈固然好,但有些恐懼刻在心上如影隨形,哪怕忘卻,一個照面便能再憶起。
太后輕輕掃過一眼:“皇帝失態了,且去休息吧。”
所謂劉盈被嚇到從此不理朝政這個說法,一般認為是后世為了抹黑呂雉故意塑造劉盈的受害者形象,趙王母子頭兩年就死了,惠帝后面幾年也沒咋樣。
他的早衰,更多意義上是發現自己實在掰腕子掰不過呂雉,心里又怨給權力的老爹又恨不放權的老媽,愁苦日久而亡。
情感上大家唾棄他的叉燒行為,理智上也不太能理解他的迂回操作,因為還是很叉燒。
一個皇帝仁弱不可怕,恐怖的是他將仁作為武器,只對準母親,打壓太后抬高自己,再深究本性,依然不是剛直帝王。
但好在,他很快便死去了,沒添幾年堵。
其實戚姬之死在這段歷史中占比實在不大,論起狠毒來,中國古代男人發明的折磨人的酷刑多了去了,凌遲,剝皮,炮烙,以開水燙人,然后用鐵梳一次次細細梳下血肉,秦末大家野性未消,項羽還要把劉邦老爸煮成肉羹呢,為什么只有人彘一直被提及
男人對女人的窺探欲造就這一切,一個曾經鮮活的美人變成這樣,對他們來說既滿足了獵奇心理,又讓他們認為兩個女人爭風吃醋以致虐殺情敵,可以把“政治”降維成“宮斗”。
于是他們對這個故事大書特書,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神態,去放大這一切,妖魔化這個執政的女人,一代又一代書生的筆,記載一個又一個女主善妒而惡毒,誅情敵,掐親女,淫亂朝堂,真真假假,混于紙上。
但沒關系,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惠帝死后,依然是呂雉的時代。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