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聞天幕,感嘆不已,李世民更是神往:“那帝范也不知是個人所寫,竟將人君之道寫得這樣深遠透徹,今日能聽此十二項,也算生逢知己,恨不能與其共飲一盅”
李治默默,怎么感覺和耶耶在做的也沒什么差別
唯有李承乾撇嘴,為君一道,自是天子教授于繼任太子的,天幕如何就這樣大大咧咧放出來,讓這許多人得見
各時空都有帝王借此教子,也有人聽到這長篇大論便覺無趣,李隆基聽聞這熟悉之語,一邊對著太宗言論行禮上香,一邊在心底不以為意。
朕難道不知道皇帝該怎么做嗎朕身為皇子龍身,知道的比你們這些后世小民清楚多了,沒看到城內一片國泰民安盛世氣象嗎,那都是朕勤勤懇懇的結果啊。
但知道和做那是兩碼事,朕都努力了這么久,百姓也過得這么好了,大家進獻珍稀寶物與國色女子不是應當的么。朝臣就是不懂事,今日居然還有人非議花鳥使。
太宗在上,您說的確實有道理,朕也都這么做了,如今稍微享樂一陣,也不算什么。
李隆基恭敬地對著天幕上的帝范文字進香,宮內自是用上好香料,但這三支供奉太宗的香卻愈燒愈慢,沒過多久便熄了煙。
高力士躲了出去,不知另一重時空的太宗是何態度,但光看這香,便知其不是很樂意見這子孫。
嬴政卻直視扶蘇的眼睛,只問:“日后你若當真登基,大秦將走向何方”
他的長子在天幕映照之下行禮:“實是不知。但無論怎樣,總歸是一個在強與盛的路上堅定行進的大秦。”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皇帝,除了某些特別不要臉皮的人,也沒有第二次做皇帝的機會了,各種東西都很陌生,經濟軍事政治都要換個角度去考慮,不是當太子時接觸到的那樣啦。
很多人心性是很好,理論是很優秀,但有些人上位之前還跟爺爺說“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呢,聽起來就很nice啊,爺爺大為感動夸他純孝,結果人一上位唰唰削藩,根本沒給后路的。
歷史是一條不會回轉的河,我們對這些未曾上位的太子到底了解不多,分析其死因算是正常歷史考究,但預測其功績就沒啥必要。畢竟我們既不會知道他們真正登基后如何愛民或禍國,也不會預料他們在經歷當時代的大事時會如何抉擇。
唯有以古人為鑒,哀之,鑒之,再向前。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