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用著很滿意哈,安利給自己的太子,劉據尊重爸爸,讀了,但他有其他愛看的。
尊君,但對王權沒有限制;注重尊卑,提倡禮樂教化,也重視宗族情誼,大家和平一點,友愛一點,打打殺殺做什么,oveandeace;不重變革,而要求守文的谷梁傳。
如果說公羊的理論可以做決獄的武器,主張大義滅親,那么谷梁就很萌了,不要打仗,不要變革,修德就好,大家都是血緣親人,親家母你坐下,咱倆說說心里話。
未來的漢文帝低頭送走周勃,深感有些人就是轉不過彎來。
其實衛太子讀谷梁無錯,谷梁提倡的那些修德保民、不興戰事的理論本就是徹兒要下一代做的。得到“武”字的皇帝想要在他的時代將能打的仗都打完,能平的諸侯也被推恩令拆解成無數個瑣碎小國,集權和變革已經完成了。
上位的太子只需要順著父親開辟的路走下去,但他的任務是把路填平休養生息,讓飽經戰爭的民眾喘息,重視宗族,使推恩之后的諸侯放心。公羊與谷梁的交替,在某種意義上確實適合未來的大漢。
但太早,也太快了。臣下的知覺是很敏銳的,在帝王與儲君之間,有差異的并不僅是書本,依附于他們的臣子也會涇渭分明。兩邊的臣子爭論,產生矛盾,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父子間的關系。
劉恒發愁地盯著兒子,不知道什么時候能見一見自己那個孫子,又思索未來事,徹兒的臣子,有幾個能在父子兩代人中完成轉變,那些酷烈的法吏,又會如何看待這樣一個將要行修德之策的太子
雖然公羊和谷梁在很大程度上有思想一致性,但不一樣的地方也太要命了,這種主張上的差異,決定了父子臣屬的不同。
跟隨劉徹的,是變革、事功、重法的臣子,而劉據身邊圍繞的是“寬厚長者”,這群人可太恨酷吏了,而漢武帝作為當朝天子,毫無疑問,他身邊的臣子占多數。
矛盾就很明顯,太子和朝中大半人的主張都不一樣,等他上位了大家offer都沒了,日子還過個什么勁啊。
不過劉據只是要守文,又不是要殺人,很多大臣也就是不那么被重用了而已,一朝天子一朝臣,有心理準備,慌的是那些酷吏。
“上用法嚴,多任深刻吏。太子寬厚,多所平反,雖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悅”。武帝用酷吏,他們便可以借著武帝的勢橫行朝野,衛太子卻不會給他們借勢,到那時,從前行過的事,都會變成反戈的劍。
一場長久的、針對衛太子的行動開始了,劉徹不舒服,常融跟他說太子面有喜色,太子見皇后,也被說成與宮人嬉戲。
李氏外戚為儲位挑戰太子的威信,帝王近侍為未來敗壞君主對兒子的印象,臣子們因派別袖手旁觀,重重因素交織,直至酷吏完成他們的謀劃。
而后,巫蠱事發。
天子環視左右,只見沉默的百官,心頭涌上新的怒火,巫蠱事時,這些人也如此沉默,看著與他們主張不同的太子被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