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有什么好像忘了,明祖瞥見半空中黃子澄舉薦時的臉,眉心狠狠一跳。江南文人江南賦稅
動了這么多兵,五十萬的軍隊,幾十萬大軍的糧草后勤,但此時的江南在行“仁政”減稅。朱元璋冷笑,就朱允炆這么個搞法,不被叔叔打下臺才有鬼。
已有大勝,但總體局勢看起來還是很糟糕。對面人多,兵強馬壯,拼人數就能把這邊當餃子包了。依然少數,依然被動,拼消耗是沒用的,在此情況下拼的就是作戰計劃和膽魄。
奉天靖難記中,朱棣在此時的判斷是“出兵于外,奇變隨用,內外犄角,破賊必矣。吾出非為永平,直欲詐九江速來就擒耳。”
率兵去支援永平,看起來分身乏術顧不上其他,李景隆看了當然樂得很,美滋滋就往燕王大營北平去。
但燕王是去做什么的支援完永平,輕騎繞道去大寧,讓勇士登城,給寧王來了個大驚喜嚇,要的就是寧王手上的人,不過這一段流傳到后世已經變成寧王是被騙來的了。
繞道大寧,看似難以理解,但還是間接路線的理論,一來得兵,二來徹底清除隱患,所謂“從戰略方面來說,最遠和最彎曲的路線,常常也是一條真正的捷徑。”
而李景隆在北平也討不了好,此時的北平有朱高熾顧成守著,還有在后世故事中經常被忽視的徐皇后。
作為開國功臣徐達之女,她對戰爭的認知與判斷也超出常人許多,明史中對此段亦有“凡部分備御,多稟命于后”的記載。
敵人攻城,城中士兵太少,徐皇后也“激勸將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包括靖難時期“后所贊畫,多協上意”,是真正有魄力有智慧的女性。
徐達原本揣摩燕王行兵方式,不想聽到女兒被后世提及。女兒尚年幼,正是無憂無慮垂髫之時,卻成了后人口中的皇后,一時只覺時空呼嘯而過。
他為人父,除了想要女兒嫁個好人家,自然也逃脫不了以兒女婚事獲得政治利益的心。
女兒做王妃不奇怪,開國這些老家伙們心中都有數,當皇后卻是意外之喜,他忽視了天幕提到的那些智慧與才能,琢磨起日后如何行事。
燕王如今也還小,若天子態度尚可,早些成就一對小兒女也不是不行。
還年幼的朱棣卻看得入神,朱高熾和顧成守城守得好,但那位臨危不亂的王妃卻令人移不開視線。
她備御的手段如此嫻熟,想必未來他們一定經常相互配合;那勸慰眾人時的溫和,授甲時的英姿,簡直像烽火中永遠不會蒙塵的明珠。
另一位面的建文臣子看完燕軍向城上潑水,南人軍攀爬無能的場景,再看顧成朱高熾和徐皇后簡直恐怖如斯,真乃狼煙里猙獰的絕世黑心惡人。
朱元璋想到自己在外征戰時朱標與馬皇后在后方坐鎮,愣怔片刻嘆了口氣,江山江山。面包圍攔不住的兒子,老將攔不住的兒子,五十萬便能攔得住么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