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從寧王那里回來,李景隆也沒能攻破北平城。史書中此段又有神妙故事,說朱棣在這里祈禱nia,如果老天爺愿意幫他就讓河水結冰。
夜間果然結冰,追擊的陳暉部隊從后面追上來,剛剛還凍著的河冰忽然就碎了,陳暉和他的兵隨之也碎了。
臣子吹捧,您這和光武帝當年一樣,上天助之啊。但作為唯物主義的現代人,我們拋開那些政治神化看,其實道理也挺簡單。
朱棣作為北地藩王,他對這塊多熟啊,根據天氣就能判斷今夜有沒有到結冰的程度。
而正因為他熟知氣候,所以很清楚什么厚度的冰適合過多少人,在安排隊伍過河時也能把握好度。
后面的追兵又不知道,前面人過去了他們也呼啦啦全上來,結果當然是噗通,心情和天氣同樣寒冷。
跑那么老遠打仗的壞處就顯現出來了,冷啊,水土不服,超不適應的。
朱棣這頭得了寧王的兵,那頭就用起來,以“指揮張玉將中軍”為例,分了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后軍,又以大寧歸附之眾分隸各軍。
己方隊伍的整編與協同都完成了,敵人還凍得瑟瑟發抖,肯定是列陣而進,乘勢而上。
以精騎先進,騎兵主打的就是快速突破和沖擊,先聲奪人,連破七營,李景隆也動起來,但朱棣隊伍整編有序,又“益張奇兵,左右沖擊”,自然從兩邊給敵人狠狠來一口。
是夜,李景隆拔眾南遁,“近棄其輜重,獲馬三萬余匹”,爆了很多裝備。
計謀,膽略,對氣候和士兵的熟悉,以及對大范圍軍團的應用。李世民越看眼越亮,對朱棣的五軍與北平守軍夾擊李景隆軍隊的戰術更是贊嘆,既周密,又靈活,如此人杰當然能勝
他憐憫地看了眼天幕上的李景隆,燕王此戰實在有條理,先滅哨探陳暉部隊,得了先鋒騎兵和他們的馬,隨后攻畏懼寒冷的南方兵七營,趁著兩翼軍隊前來幫助時繞去側方夾擊
這般才能,早就不需要什么“若天予之”的空話了,時人稱贊燕王有光武天命,文人下筆不寫幾個傳奇便覺無法彰顯帝王功業,但只有真正在沙場縱橫過的人才知,這只是對氣候與形式的把控。
在真正的能力面前,所謂鬼神,皆是虛妄。
曹國公李文忠正在擦汗。他兒子未來居然要和這么能打的燕王對陣,實在令人不知說什么好。
燕王的形式從沒變好,哪怕有手下從各地來投,哪怕從寧王處得了兵,和朝廷軍比起來還是不那么夠看。
李景隆與之對峙時,身后攻北平的軍隊更是沒有停歇,哪怕前線打勝,身后北平城若破,燕王的謀劃依然會破滅。
但他居然真就那么冷靜,真就那么信任守城之人。他手下的兵居然也能做到如此冷靜,在家眷多被困于北平時,仍相信自己跟隨的這個人會帶領他們走向勝利,相信他們能夠在前方打完這場,及時回援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