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登基后,北平就很受重視,元人是被打跑了,但沒打光,依然虎視眈眈。朱元璋先后派徐達朱棣鎮守于此,為的就是抵御依然有“引弓之士”和“歸附部落”的元人。
老朱想遷都,也讓朱標出去巡視過,沒遷成,朱棣登基后花了十幾年,移民,治河通漕運,造宮殿城闕,在政治、經濟、交通、人口、建筑等方面排除萬難遷都,方有后世口中“天子守國門”的“剛明”。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永樂帝遷都北京都有抗擊北方蒙古、鞏固邊防的原因,再加上建文帝對江南大幅度的政策傾斜,北方經濟屬于弱勢地位,而南京距北方太遠,很難有效把控。
但還有一重,是在少數民族政權破裂后,作為多民族國家要完成的民族融合。北平曾是元朝國都,對蒙人來說意義非凡,還有很多普通蒙古人時不時在這溜達。
當時的翰林院侍講鄒緝就舉了晉武帝徙胡人的例子,說當年司馬家沒管理好內遷的異族,才有五胡亂華的悲劇,北京城的蒙人正如曾經的胡人。
還有說這里曾經是金人和元人的國都,不是咱們的多少年過去了,民族觀還沒迭代呢。
朱元璋隱有認可,確實如此,國朝南北不均,他為之頭痛許久,也一直惦記遷都,這次標兒出巡也是因為天幕突然開始講史,他怕后事有變,提前讓太子去考察各地,沒成想聞此劇變。
不知標兒現在何處,身體如何老四做得不錯,都城遷至北平,實為上策。
北境的戰略地位不容小覷,被驅逐出境的蒙古人賊心不死,南京鞭長莫及,不能及時應對,雖有藩王御敵,仍不是長久之策。
將領在此,帝王會疑心手握重兵的武將;藩王在此,天子也看不慣享有權力的塞王。
唯有天子戍邊,方能成此“剛明”。
皇座上的天子對著后人口中多民族國家的民族融合陷入沉思。
在講五胡亂華時,他就從后人話音中聽出千年后漢人與異族能和睦相處,但大漢與匈奴乃是不死不休的敵寇,聽過便罷。
在異族政權后的漢人王朝,要承擔的便是民族融合的歷史使命么。劉徹輕拂衣袖,桌上是剛送來的捷報,歷史呼嘯而過,從仇寇至融合,也不過兩千年。
民族融合慘痛而長久,但到了明朝,在經過漫長時光的洗禮和異族王朝后,執政者必須正視多民族國家這一順應歷史潮流的存在。
中原,農耕的土壤,但有馬背上的民族。元朝留下的很多東西不僅在漢人心中留有痕跡,在蒙人心中同樣,要民眾在新的大一統王朝中實現融合,歷史需要一個能在農耕與游牧之間實現轉圜的都城。
成祖遷都后,十四朝都在為此事爭論。仁宗欲遷回南京,往后也不斷有臣子嫌棄此處苦寒窄小。
但正如楊兆說的那樣:“國家定鼎幽燕,北控大漠,蓋枕夷夏之交,示彈壓之勢,居重馭輕,為遠猷矣。”
無論是軍事上的守國門,經濟上的南北平衡,抑或是思想上的融合交織,我們站在歷史這頭只能說,慶幸朱棣有此遠見。
但在時光彼端,還有洶涌波濤,踏浪而去,書寫封建王朝極其罕見的一個概念海權。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