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拒絕。”伽藍盯著面前的男人,“你是誰。”
男子沉默片刻,放下三叉戟,雙手合十,抵在鼻尖下“我是阿修羅王婆雅稚。”
伽藍
她果然沒有猜錯,這真的是婆雅稚是在這個幻夢中存在的、成年后的、屬于未來的婆雅稚。
阿修羅王婆雅稚,與天女伽藍、天神吉祥天和天神毗濕奴一樣,并列為原著最神秘的四個角色,因為在那厚重的文本中,沒有一句話直接描寫過他們內心的思想和真正的心聲,讀者能夠看到的僅有他們的行為和其余角色的認知。
很早以前,伽藍就已經和系統探討過了原著的構架,她們雖然沒有文學方面的深厚素養,但也靠著素質教育的成果搞出了一套樸素的分析。
準確來說,這個“書中世界”的原著并沒有一位貫穿首尾的絕對主角,也沒有相對明確的重要角色,它甚至沒有特別講究時間順序,而是不停地切換著不同角色的視角,以不同角色的內心活動來支撐起全文的敘述。
舉個例子,原著的第一章第一節就用了阿修羅王朵帕娣的視角,通過她的視角描述了阿修羅部為天女慶生所作出的準備,并且描寫了她本人的真實想法。
再比如在第一章第六節中,描述視角就轉變為了菈妲尼婭,從這位天部眾的角度、第一人稱地描述了天妃宮與天女宮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原著的內容太龐大了,又詳細地描述了神域八部和浩渺人間,前后幾乎轉換了上百個敘述視角,從未有過重復的角色,就好像一位神靈在用筆剖析人心,讀者只能在這些描述中尋找多次出現的人物,再通過不同的方式見證他們的結局。
在原著的前三分之二,天女伽藍就是一位頻繁出現的恐怖角色,她的絕世力量和無上威勢主導了這段劇情的主要脈絡;
在原著的后三分之二,天人婆雅稚成了常駐角色,作為“繼承”了毗濕奴“化身”的阿修羅,他制造了全書后半段中的大部分殺戮。
這位暴虐的阿修羅王最擅長的武器就是三叉戟,他的額心有作為墮落證明的第三只眼,當這只眼睛睜開時,噴吐出的火焰將焚燒視野之中的所有事物。
在原著的天女伽藍與天神毗濕奴決戰時,婆雅稚站在毗濕奴這一邊,徹底擊潰了支持天女的天人部眾,并且斬斷了那羅嚴的頭顱,又將迦摩卡瑪焚燒成灰燼。
這場叛亂最終以天女失敗告終,吉祥天隨之歸隱乳海,婆雅稚成為了毗濕奴最重視的眷屬,而他又因為繼承了毗濕奴的血液與“化身”身份,擁有了近乎天神的力量,從而取代天女和吉祥天的地位,得到了天神之下的至高權力。
至此,整個神域因此而進入了嶄新的階段,但婆雅稚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八部天人幾乎要在他的手中走向滅亡,他的傲慢也許不如天女,但他的毀滅欲望卻遠勝過一切,婆雅稚最后也掀起了弒神的叛亂,走上了與天女伽藍一樣的老路,只不過他想要的不是至高力量,而是毀滅世界
在最終之戰中,天女伽藍在天神父親的身上留下了無法愈合的嚴重傷勢,于是婆雅稚抓住了這個機會,殺死了毗濕奴,但他也沒能得逞所愿,吉祥天在關鍵時刻從乳海中復出,了結了重傷垂死的婆雅稚。
婆雅稚的反叛可以算是成功的,他畢竟毀滅了維持平衡的至高天,也見證了自己的消亡;婆雅稚的反叛也可以算是失敗的,因為他最終也沒能摧毀這個世界,從而滿足他那龐大到能夠焚滅宇宙的毀滅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