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平常極少出門,鎮上也只是去過一兩次而已,更不用說更遠的縣里省府等其他地方了。
由于這個時代對戶籍的嚴格限制,加上路上經常有各種危險出現,一般人如果沒有必要,一般都不會愿意離開自己家鄉到外面闖拼的。
人離鄉賤,因為戶籍的限制,人一旦離開了熟悉的家鄉,到了外面人生地不熟的很大幾率會遇到不可測的危險,到時候連個求救的地方都沒有,很可能就這么一去不回了
古人不乏聰明人,在見到那么多人一出遠門以后,就再也沒有消息傳回來,不難推測出他們已經遇到了意外,在這樣多血淋淋的教訓面前,只能夠選擇跟宗族和村子抱團互相依靠來降低各種天災人禍帶來的風險
不只是李氏沒出過遠門,這周圍村子里的大部分人,一輩子幾乎最遠的地方也不過是到過鎮上罷了,有的甚至一輩子就在周邊幾個村子活動,連鎮子上都沒有去過。
一般去鎮子上打短工的人,也只不過是每家每戶那些家里的頂梁柱罷了,而且因為短工也不是那么好找的,有時候白白浪費了時間到鎮子上,卻什么活都找不到,只能夠餓著肚子灰溜溜的回到村子里。
所以說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出去打短工,大多數人一般有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思想,寧愿窮一點,也不愿意沒那么大的膽子離開村子,冒險在外面找活干。
劉家幾個兒子經常出去打短工,算是膽子比較大的人家了。
陶長安經過這么一個農忙,也算是勉強適應了這個時代的生活,本來他就已經覺得原主家里的日子已經過得夠苦了,吃都吃不飽,還吃得那么差。
可惜經過觀察,他發現劉家村里面很多人家里的日子過得還不如劉家呢
劉家的日子再怎么差,在劉家村和這周邊村里,生活水平怎么也能夠達到一般人家水準了,起碼看起來還有一個人樣,不算過得太苦。
看了一下劉家村里其他一些過得比較差的人家,家里連田地都沒有,只能夠租種其他地主在周圍的田地來耕種,辛辛苦苦忙一年,扣除稅費和給五成的租子給地主以后,自己一家人剩下的那點糧食,連吃個四成飽都做不到,加上過日子需要的其他柴米油鹽之類的開銷,那日子過得可真是苦啊
連個像樣的屋子都沒有,只能夠住在棚子里面,這么一對比,陶長安感覺劉家的情況也不是那么無法忍受了
至少要是讓他在那些四處漏風的棚戶里面過日子,他估計連一天都忍受不了,看來幸福度還是需要靠對比才能夠比較出來的。
但是再感到相對幸福一點,這樣每天清湯寡水拌著野菜混肚子的日子,還是讓陶長安過得不大適應。
習慣了現代的方便舒適,想吃什么隨時可以買到的便利生活,一下子來到這個普通的古代農民家,要不是撿回一條命,能夠繼續活著,有選擇的話他估計是不會愿意在這個時代生活的。
可惜沒有給他可以選擇的機會,既然因緣際會在壽終正寢之后,來到了這里,陶長安能夠選擇的就只有讓自己好好的、幸福的活下去了。
農民這一段時間陶長安因為一直忙著,對如今的生活也沒有時間做一個好點的規劃,如今總算忙得告一段落,自己明天也能夠到鎮上去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