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良憨笑著點頭回到“哎,嬸子,我記得了。”
“那行,你們出發吧。”
“好咧。”周忠良一甩韁繩,牛就慢慢踏著步子往前行去。
周家村的地理位置其實不及豐里村,是在一個山坳里。
山坳面積不大,平地還少,周家村多數房子都是沿著山邊修建的,有些甚至是建在山上的,周廣德家就是這般。
山名叫小舟山,海拔不高,只有差不多一百米,從山下看上去,山腰下的山坡約呈三十度角,坡度緩,中間恰好有一些平地,剛好可供周家村人建房,有的騰挪不開的,甚至伙著村里人將山挖了部分進去,好讓房子建得寬敞點。
周家村姓周的人其實不多,不足十戶,為啥村名叫周家村,這還得從周家村的建村史說起。
周家村的村民原是避禍逃進山的山民,大炎朝立朝以后,開始梳理人口,發現山里居然躲著大量百姓。
為了平穩過度剛立朝的艱難時期,開國皇帝下了圣旨,言道只要是沒有犯罪,所有山民全不追究過往,重新立戶。
官員衙役們進山通知了山民,當時這里山民做主的便是周姓人家。。
周家祖先帶人下山觀察了山下情況,回山后和大家商談一番,最后他領頭帶著部分人先搬下了山,過了兩年,見吏治還算清明,也未再起戰禍,才通知所有人搬了下來。
當時聚集在山里的人都是遭受了戰亂之苦的,為了心安,大家便將村子建在了他們躲避的山附近,取名為周家村。
周忠良是周廣德大哥家的小兒子,和周寧是平輩,駕車去寧和鎮的路上,一直在和周廣德和謝定安攀談,謝景行也津津有味地聽著,不知不覺便到了寧和鎮。
這次守城的居然恰好是上次謝景行遇到的那個城衛,見著謝景行坐在牛車上,還一臉笑意,好奇地問“小子,看你這樣高興,上次是找著大夫了”
聽見他這么問,謝景行高高興興地回答說“對,我們回去的路上剛好碰到了吳老大夫,他跟著去了我們家,我阿爹已是好了。”
“那可是好事。”那城衛接過周廣德遞來的入城費,笑笑揮手說“那你們快些進去吧。”
謝景行見謝定安看向自己,便將那日他和謝嬸子進寧和鎮找大夫的事說了說。
謝定安聽完后拍了拍謝景行的肩,“那日辛苦你了。”
謝景行搖了搖頭沒說話,轉頭饒有興致地看著面前的寧和鎮,上次他來急著找大夫,天都沒亮,街上沒有人,冷冷清清的,這次來置辦東西倒是熱鬧。
寧和鎮有東南西北四條大街,街上商戶林立,賣什么的都有。
謝定安常來鎮上做活,對寧和鎮上很是熟悉,熟門熟路地就進了一家商戶。
進門就能看見墻上掛著的鐵鍋鐵鏟,店里還擺放著一些常見的農具,謝定安利落地花錢置辦好了東西。
謝景行默默看著,一口鐵鍋居然要兩百文,要知道大炎朝的物價可不算高,一斤肉只需十文,一斤鹽也才十二文。
將家里用得著的鐵器買完后,掌柜的一算賬,花了一兩零三十文,掌柜的看他們買得多,主動抹了零,收了一兩銀子。
出了店門,謝景行不禁砸舌,好貴。
旁邊三人聽了好笑,謝定安主動解釋說“大炎朝開國皇帝,推翻前朝靠得就是百姓們手中的這些鐵器,將這些融了制成兵器才奪下江山。此后,大炎朝對鐵器的管制便極為嚴格,用鐵器制的物什,價格自然就比其他東西貴了不少。”
謝景行一想也是,而且買一次可以用許多年,倒是也能接受。
畢竟是從無到有置辦一個新家,大大小小的東西都用得上,罐子陶缸、杯盤碗碟、廚房常用的調料都得置辦,等全部買齊,已是日上中天。
謝定安招呼幾人到了街邊一家面攤,一碗面三文錢,邊上放著片得薄薄的肉片,加一份肉多要兩文。
謝定安沒有逞強,他不是抹不開面子的那類人,只點了四碗素面,但還是加了一份肉。
周忠良在一邊看著,就知道這份肉地是給他的,想要推拒,謝定安沒等他說話,便先將銅錢付給了老板。
這下沒法,周忠良只能受了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