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想保住九龍倉,就只能出更高價格,但怡和退縮了。
不過這種收購手段,后續的麻煩也很多。
強勢入駐目標公司,今后的發展不錯,一切都好說。
一旦經營出問題,新仇舊恨一起算。
所以單純的金融投機者,從一開始就沒想過好好經營目標公司。
拿到控制權后,把公司優質資產分拆拋售,才是他們后續的賺錢手段。
等能賣的都賣了,留下這家爛攤子的公司,同樣有價值。
光是上市公司這一點,就能把公司賣給那些,因為年限不夠,基于上市圈錢的公司。
這就是所謂的買殼上市。
想買殼上市,自然得出高于這家公司實際價值的價格。
就算空殼公司還有欠賬,也能用多出來的收購價,抵消全部,或者一部分欠款。
然后拿著大量獲利離場,再次盯上另外一家上市公司。
當然,實際操作沒那么簡單,可核心就是這一套。而且屢次得手。
但核心卻是輿論。
在黃偉信和楚向前說,資金如何安全進入港島的時候,胡安已經在心里默默想著,如何全楚向前進入股票市場。
1億的現金,在這年代,真的可以做很多事。
可惜想是這么想,真正敢這么做的極少,畢竟沒人能預料到未來的局勢如何走。
等楚向前聽完了黃偉信的匯報,目光看向胡安時。
這鬼佬第一句話卻是,“楚,有興趣花10萬港幣,買下交易所的一個席位嗎”
楚向前一類,交易所的席位可以買賣的事,他還是知道的。
最常見的就是券商席位、基金席位。有了席位不僅自己可以買賣股票,還能吸納散戶的資金。
等于就是個券商。
對大客戶來說,僅僅是保密這一點,就足以讓大客戶愿意花錢買席位。
而不是把自己的資金,交給某個券商來完成買賣。
楚向前想了想,直接搖頭。
換成二三十年后,自己的記憶里,還有一些未來肯定能發展起來的公司。
可60年代嘛,除了ib外,楚向前也就知道置地、怡和還有十幾年的發展期,然后就是華資會興起。
可讓他買置地、怡和的股份,還不如一把梭哈,把中電或者港燈這種能源型,并且有一定壟斷能力的公司直接拿到手。
只是楚向前還不知道的是,怡和得到明年的61年才上市。
可見他對這年代的商業圈,確實不了解。
胡安見楚向前搖頭,忙繼續勸說道,“楚,你要是對交易所席位沒興趣,那去年和今年都很火爆的太古船塢,九龍巴士的股票,有沒有興趣”
楚向前一楞,太古船塢是太和洋行的子公司,將來會因為港島造船業沒落,而搬遷船塢。
在原址興建太古城。
楚向前只是想想就知道,太古船塢去年剛上市,又受到股民吹捧,背后還有太古洋行。
想打這家船塢和地皮的主意,難度會非常大。
還不如慢慢等,等船塢實在沒船可造,維持不下去時,才是出手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