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著問道,“你認識皇宮大戲院的歐老板”
哈德爾點點頭,真說起來,這位歐老板也是做娛樂業的,而且人家早在45年就進入了這一行。
但就和此時大部分港島戲院老板一樣,這些人只做戲院演出類的娛樂業。
四處邀請劇團、鋼琴這些娛樂項目來演出,可惜輝煌了十幾年,聽戲雖然是本地人最常見的娛樂活動。
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就越來越顯得無力了。
然后就被電影打的越來越難以生存。
哈德爾笑著說道,“說起來,你和歐老板還是競爭對手。而且他們這些戲院老板最恨的,就是你和邵老板。”
楚向前哈哈一笑,心里卻毫不在意,談判最后看的是價格。
當初戲院地皮就花了39萬,建造戲院則足足用了200萬港幣,可以說,這座戲院當年在港島,就是國家級別大戲院的存在。
但用了二十幾年后,慢慢就有些落伍了。
用后世人的眼光去看,連未來第一座大型電影院都比不上。
可只要買下來,北角一帶和鲗魚涌的人,甚至筲箕灣的人,今后看電影肯定只會跑去大戲院。
畢竟設計之初,就是用做演出用,光影和聲響效果極佳。
花錢改造一下,又能改建出400個樓上超等座位,等于一下子從原來的908個座位,擴大到1200個。
以及一個容納120人的試映室。
楚向前都想好了,等改建完成,今后這家戲院今后只放自己公司的電影,空閑的時候,照樣請戲曲團過來演出。
甚至連歐美的賣座電影都放映。
否則很難讓1200個座位,常年維持高入座率。
未來港島好幾家專門放西片的電影院,賺的可不少。
可見港島電影的沒落,和好萊塢電影其實沒多大關系。
真正的主因,還是失去了灣灣和南洋市場。
80年代末時,港島的劇組只要請到了當時賣座的大明星,就會有灣灣的片商提著麻袋,幾百萬、上千萬港幣的直接購片。
這筆錢在當時,已經足夠劇組拍戲。
甚至一度花了3千萬港幣,買周星星的濟公,結果卻賠的底褲都沒了。
而且當時港島的片商又自信過頭,覺得灣灣5條院線,沒港片撐著,院線就得虧本。
最后自己會服軟。
可人家又不是泥捏的,港片不降價,我就去放好萊塢電影。
不過最初幾年培養好萊塢電影的觀影習慣,也沒那么容易。
不得已下,這些片商就想到了自己搞電視臺,在電影頻道里播放以往的電影,沒想到比直接買電影賺的還多。
而此時的港島電影圈,明星、導演的片酬早就暴漲了好幾波。
龍叔91年片酬800萬,發哥400萬,杰哥180到200萬,周星星300到800萬,華仔300萬。
可第二年龍叔兩千萬,發哥1千萬,杰哥1千萬,周星星800萬,華仔也是800萬。
到了93年,周星星的片酬再次大漲到1200萬,可惜當時星哥和李秀賢的合同沒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