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在大唐是為我新羅出力,家國一體,也是盡孝了”打圓場的是金庾信,作為金春秋遺命的輔國重臣,新王金法敏的岳父,他在場中可謂是一言九鼎。
“殿下,這里都是自家人,老朽也就不繞圈子了,新敗之余,出兵運糧之事實在是力有未逮,大唐天子那邊可否有回旋的余地。”
“新敗之余就是最近在百濟人手中吃的那場敗仗損失了多少”
“死傷并不多,不過千余人,算是殺傷相當,但輜重全部丟了”金庾信的聲音低沉“去年收回失地,死傷就有三千余人,還有出兵護送唐國使節前往泗沘,如果今年還要運糧平壤,恐怕會傷了國家的元氣”
金仁問不安的挪動了一下屁股,從某種意義上講,丟失輜重比死人更糟糕,尸體對百濟人毫無價值,但武器、盔甲、糧食、大車對所有人都彌足珍貴,尤其是對于亡國之余的百濟人來說。
“唐人這次出兵規模有多大”金庾信問道。
“分兵四路,算上屬國之兵有三十五萬人,江南諸州也受命發舟師,可以說是傾國之兵了”
聽到金仁問的回答,屋內眾人無不倒吸一口涼氣,他們都知道高句麗與大唐有遼澤、大海之隔,補給困難,派上去的每一個人都要是可戰之兵,否則不過徒然增加后勤負擔。
所以這三十五萬人肯定都是平時受過良好訓練的府兵、或者是敢戰的屬國義從,而非臨時拉出來的烏合之眾。
像這樣的軍隊高句麗、百濟、新羅也就只有五到十萬,而大唐一下子就能派出三十五萬,簡直是匪夷所思。
“這簡直是泰山壓頂呀”一名新羅重臣嘆道“看來高句麗是逃不過這一劫了”
“那也未必”旁邊有人插口道“你難道忘了當初大隋三征高句麗若論出兵之盛,只怕這次還及不上當時”
“是呀,遼澤、鴨綠水、平壤山城,這可都不是好啃的骨頭照我看,唐人這次興師動眾,恐怕還是會無功而返”
“不錯,出兵越多,吃飯的人就越多,都要我們運糧至平壤了,我看這次唐人雖然聲勢浩大,但勝敗還在兩可之間”
金庾信目光掃過眾人的臉,屋內頓時靜了下來,獅子怒吼之前,綿羊自會噤聲,金仁問心中暗想。
“殿下你對唐人此番出兵有何看法”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仁問食大唐天子之祿,自然是盡心竭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愚之明所能逆睹也”
金仁問這番回答卻是來自諸葛亮的出師表一文,經過金春秋這些年普及漢學,在座的眾人除了一兩個年紀太大的,自然不會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