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佐點了點頭,欽佩的看著羅床上的老人,他肩膀上的擔子可比自己重多了,十萬人的頭顱,帝國的命運,都在他的一念之間。
“我打算撤軍,不,只能撤軍”蘇定方從羅床上站起,來回踱步“龐孝泰已經完了,北路軍士氣低沉,泉蓋蘇文應該正在追擊他們,我們必須趁他回來前撤兵可是撤退比進攻要難多了”
“總管說的是,退卻是最復雜的作戰,只有最出色的將領和最精銳的軍隊才能完成”
“嗯,說得好,說得好”蘇定方有些驚訝的看了看王文佐,對方的遣詞造句雖然有些怪異,但細想卻是十分精到。
在遠征百濟之前,蘇定方的主要軍事生涯都是在西北方向,敵人是西突厥、吐蕃等,作戰區域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氣候變化無常,補給困難,所以唐軍的戰術通常是速進疾戰,直撲敵人核心,不給其調集兵力的機會。
而一旦進攻受挫,撤退就成了最大的麻煩,沿途得不到補給,沒有城塞可以堅守,距離始發地有幾百甚至上千里路,士兵的行囊里又塞滿了戰利品,戰馬也沒膘,大軍行動遲緩。
而對手的游騎會不斷襲擊,縱火焚燒道路兩旁的村落牧草,堵塞泉眼,士兵們往往沒有死于胡騎的刀箭之下,而是渴死、餓死、累死,最后不戰自潰。多少壯士出塞時旗鼓飄揚,有擒拿單于之志,最后匹馬不還,埋骨異鄉,王文佐說的這絕對是內行話。
“不過這次我們倒是不用擔心高句麗人追擊只要上船出海就沒事了”蘇定方笑道“而問題就在這里,高句麗人不會坐視我們上船的,須得有一支殿軍”
“難道是要讓我來當殿軍”王文佐心中微動,但旋即便否定了這個猜想拜當代諸多影視文學作品所賜,很多人都想當然的認為殿后的都是準備拋棄的雜牌軍,但在真實的歷史中,水準以上的將領都會把值得信賴的精銳承擔殿軍,甚至親自領軍斷后。
因為撤退過程中的軍隊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殿軍被沖破,很可能全軍還在行軍狀態下,來不及展開就被擊潰。所以古代史書里對勇將常有“進則先登,退則殿后”的說法。王文佐雖然對自己那營兵戰斗力頗有信心,但畢竟自己不是蘇定方使老了的,若是自己易地而處,也肯定不會把殿軍這樣的重任交給一個還不了解的“新人”的。
“其實新羅人就是最好的殿軍”蘇定方沉聲道“畢竟他們也不需要上船”
“新羅人當殿軍”
這一次王文佐甚至忘記了掩飾自己的錯愕,新羅人的確用不著上船,但這不等于他們會乖乖的替唐軍當殿軍,新羅人雖然言辭謙卑,嘴巴上時時以大唐屬國自居,但行動中可是不折不扣的利己主義者。王文佐可沒有忘記當初征討百濟的故事,依照雙方的約定,唐軍走海路,新羅人從走陸路,南北夾擊百濟。
而開打之后,新羅人在北境面對百濟人的偏師行動遲緩,直到蘇定方指揮的唐軍打垮了百濟主力,殺入泗沘城外郭,迫使百濟投降之后,新羅軍才趕到姍姍來遲,誰也不知道新羅人是真的實力有限,還是故意保存實力坐觀成敗。因此當時兩軍的關系還很不好,起了一些沖突,只不過蘇定方急著回國,事情才沒有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