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的話仿佛一下子擊中了諸時健的心靈。
因為李均是抓住了對方的軟肋,甚至是痛點。
后世二三十年后,人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世事的變遷,回想起諸時健的遭遇特別的理解,當年拿了那一百萬,其實他的問題沒那么嚴重,與他創造的價值相比,他被判刑判了十七年重了。
諸時健也是窮怕了的人,窮山溝里出來,小時候就沒穿過一件好衣服,
后來當上國企領導,一個要要破產,只有幾十個人的小煙廠,后來將紅塔山玉溪做大做強了,但是老家他卻是不敢回去。
為什么?
因為回去,老家的窮親戚都來了,說諸時健給國家每年都納稅幾百億,他們覺得諸時健肯定很有錢,于是這個要那個要,而且他是國企總經理,在位的時候肯定要撈一些,以后退下來回家修修路,建建房。
可是真實情況是諸時健身價只有幾萬,那里有東西給親戚們,那里有錢再在村里修路,他根本沒撈過。
所以,他怕回老家,他時常動心思,覺得這不公平,但是這是這個時代所有國企領導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尷尬。
諸時健前世犯錯了,拿了一百多萬,并被判刑十七年,但是他事發后,華夏就開始就他和另外這樣一群人的問題研究,于是在他入獄后,國企領導分配改革提上議程,華夏高輩提出了企業管理者實行年薪制想法,薪資標準按照企業的效益多少來定,國企高管從此迎來高薪時代,在諸時健之后,其上任者次年則是拿到了年薪一百萬,跟諸世健犯錯時候拿的錢一樣,可是老諸比較倒霉了。
他是在政策之前貪的,所以,十七年鐵窗生涯,只是開始的第二年。
現在。
對方開出一百萬,甚至一千萬的高薪給自己,那應該是國企給自己的獎賞,但是國企單位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心動了。
但是,他又掙扎,這玉溪紅塔山是一手打造出來的,就是自己養大的孩子一般,要離開他嗎?
自己可是兢兢業業了十八年啊,將不知名的小紅塔山變成了華夏納稅大戶,每年給國家納稅數百億,自己卻只能得到很少的一點,還在想在大城市買房買車,他這個做父親的確是給不了幾十萬,所以他心里早已經是有巨大的落差,甚至早就動過做點手腳,拿廠子里很少的一點錢來改善自己那個小家。
不過,他一直在克制,伸手因為那意味著他犯罪,而且將自己辛辛苦苦十八年建立名望可能一下子毀滅。
所以,他在動念頭之后,一直在危險的邊緣掙扎和徘徊著。
對方,這到底是來跟紅塔山做生意的,還是來準備挖自己,他準備再觀察觀察。
雖然對方剛才提出的條件很誘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