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在印尼圖謀什么。
秘密參與保護華人商人!
可以說是獲取他在全球華人商人之中商界的地位和影響力。
他需要“同類”人,也就是商界人士對其認同感。
這是他的心理需求。
另外保護其他華人商人,這是讓其心里產生慰藉,這種慰藉,如同有人富了姓佛,很虔誠,如同有人富了,捐資助學慈善,需要心里慰藉,這種慰藉的根源是高處不勝寒,人一旦有錢到一定程度,經常自己也琢磨不明白自己何以會有今天,其中許多人認為自己發財的運氣占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他們更拿捏不準日后會去往何方。
這些成功者很多時候反過頭來回顧自己的一生,發現自己并不比別人擁有更多可以成功的品性,同樣一個事業,那些大批和他們相似的人他們都失敗了,同樣犯錯,他們是萬劫不復,而唯獨自己成功了,最后他們歸結于機遇,運氣。
他們會產生這樣的錯覺,今日的地位來得也唐突,去的也可能毫無征兆。小富由人,大富由天,一些非常有錢的人,他們早已經告別了雙手扒食的日子,整天坐著都是四面八方的來錢,這就讓他們自己都不明所以,這很容易產生神秘主義的世界觀。
他們的成功的答案科學不能解答,只能通過玄學,宗教詢問,一旦有用,就信了,這就更讓人對命運這種東西產生敬畏之心。
所以有富人燒香,富貴思神明的說法,當取得了世人眼里絕對的成功,就更容易對生死之事產生恐懼心理,所以需要給自己找一個精神寄托,這種精神寄托可以排解內心中的不安全,背靠大樹好乘涼,有上帝做靠山,好人有好報。
于是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著名的商界人物會和那些什么大師,什么法師,什么活佛在一起,什么的。
李均來到這世,也是充滿著詭譎的神秘感的,老天讓自己重來一回,他現在發財了,他現在什么都有了,但是他心里一直存在著說不出的恐懼,因為說不定所謂的重生只是醒來的一場空,所以,李均敬畏冥冥之中,他想做一些事情,來慰藉自己的心靈。
印尼華人商人被屠殺,汶川地震,這些事情,李均覺得自己多出手幫助一些,他心靈就更加安定一些。
也許有錢人都有這么一個心理,覺得好事做多一點,自己就會長壽一點。
還有李均去東南亞,這是繞開資本原罪,后世華夏第一批富起來的人,相當一部分是不太干凈的,許多有傾吞國有資產的嫌疑,李均事業重心短暫地轉移到國外,這是因為華夏眾多國有企業面臨改革開放后帶來的第一波沖擊已經開始了。
大量國有企業效率低下,三角債頻發。在此關鍵時候,國有企業重組也就成為必然,進而引起重組后各企業大量裁員的下崗潮,在此過程中引起的國有資產流失也非常多,李均一直避免與華夏國企過多接觸,過多交集,就是為后世少這個麻煩。
避嫌。
李均想著避嫌,此時,自己身邊不久前招募的一員大將諸時健則是一副沉思的模樣。
他猜測的事情終于是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