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下崗的時代來了。
居安思危,曾經的諸時健他把紅塔山帶起來,但是在國企的時候,他曾被賦予其他的任務,就是帶領其他的國企走出一條路來,但是那些國企公司,諸時健直接感覺是無可救藥了。
紅塔山是煙草壟斷下的奇跡,但是其他國企公司則不是,它們沒有煙草的暴利,它們也沒有行業壟斷,國企效益都是不佳。
他們也沒有自己當年的進取之心,他們寧可無為,也不愿意被人說道毛病,他們整天的得過且過,一些國營企業建國初的,民國的,甚至晚清時代的設備在國營企業里依然使用著,國營企業的錢都被上繳到國家,那些國企領導者他們只要短期的政績,也不管更新設備,直接導致的是那些設備資源消耗高,生產的產品質量還是各種各樣的差等問題。
一場“國企浩劫”也將在華夏開始,通過拍賣,承包等方式,將國有中小型企業轉化為民營經營,其中不乏優質的國企資源被吞噬。
在計劃經濟時代,能夠成為國企職工,端鐵飯碗,是數億農民夢寐以求的事情。一個人在國企上班,好比進了保險箱。
曾經的諸時健以為在國企也以為就是那么一輩子。
因為生病了,去單位職工醫院就診;子女長大了,去國企子弟學校讀書;冬天天氣冷,有職工澡堂;無聊了,廠里有職工電影院。
一些老職工干了幾十年,身體不行了,退休后,子女可以繼承父輩的職位,哪天駕鶴西去,單位還得派幾個人,幫著料理后事。
國企的待遇就完全是天堂般的福利。
一輩子在國企挺好。
但這正是國企的問題所在,其工資也不是非常高,內部等級也森嚴,排資論輩的,加之沒有失業的危機,其是平均主義,做事情的和沒做事的拿一樣的多,做得好的也不會高薪,造成企業效率不高,人浮于事。
而這與那些民營企業現在的狀態完全是相反的,雖然民營企業現在基礎設備薄弱,但是其能動性巨大,多勞多得,能者多得,還有危機意識相當強烈,因為他們隨時面臨破產,隨時可能被市場所淘汰。
大部分國企會在這場改革之中被淘汰,這是諸時健預感大多數國營企業的下場,但是他沒有想到來得是那樣的快。
華夏一些國企宣布倒閉,一批工人已經開始下崗失業了。
曾經的鐵飯碗,一下子崩塌了許多人的優越感,曾經他們瞧不起的小商販,曾經他們鄙視的個體戶,他們發財了,但是他們這些體制內的人卻是失業了。
在歷史的洪流面前,體制內的大多數國企工人都像是一粒沙子,被風浪裹挾著,飄來飄去,想要掙脫,但是又是無可奈何。
此時諸時健目光炯炯,他慶幸自己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
面前的老板年少多金,其未來前途不可限量,他這把骨頭就好好輔佐他,讓其成為崛起民營企業的領頭羊,順應著歷史潮流,當然自己也要在其中獲得豐厚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