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
“他去烏克蘭抽樣的吧。”
林紀穎一直執著生女兒,李均覺得生男生女這事情,隨緣,和小林子畸形要生兒子一樣,都沒必要。
后世社會快速發展,下一代因為想法和生活習慣不一樣,都不太與父母住在一起,不論是女兒還是兒子,大多都是和父母分開住,農村的一般都是年輕人外出務工,父母在家留守,也是各自過自己的小日子。
這時候造成女兒似乎比兒子要更親密,因為女兒更感性,很多男性比女性更理性,這也使得兒子比女兒更理性,兒子更傾向于怎么去解決這個事,女兒更多的考慮怎么讓父母舒心、安心。
兒子和女兒這些性格上的差異使得父母感受到的往往是女兒的照顧和噓寒問暖,使得父母內心無比的溫暖,而兒子就感覺是白眼狼一般。
特別是在生病或經歷家庭變故的時候,老人們覺得陪伴和照顧比一切其他都顯的重要,錢和給予他們的物質并不那么重要。
父母越來越老,而越老越會害怕孤獨,以致于兒女的陪伴也顯得特別重要,而這個時候,往往女兒會做的比兒子更好,更能走進父母的心里。
女兒會幫父母買衣服、做飯、洗碗,會陪著父母遛彎、逛超市,而兒子往往是沒有耐心和精力來做這些的,尤其在未來社會,大部分的男性都在掙錢,都在搞事業,生活、工作和家庭的壓力使他們無暇再顧忌老人的生活情況,大多數都是女性在做,而女兒當然比兒媳做的更好。
因為兒媳大多會和婆媽說利益,計較利益得失,這種計較恰好和女婿一般不去和岳父岳母算計利益相反。
這造成后世好多兒子不是不孝順,主要是媳婦,媳婦孝順還好,媳婦不孝順,兒子就難了,要么離婚,要么整天雞飛狗跳的和你鬧。所以女兒辭職回去照顧岳父母,女婿一般都支持,兒子哪怕請假探視父母,兒媳婦都煩,伺候父母那是奢望。
兒子要看兒媳臉色。
生兒生女那個更好?
各人不同體會。
小林子會如愿,心想事成懷上女兒嗎,這李均不知道,但是看到小林子給他準備的那一大堆酸性食物,還有小林子吃素吃甜,這節奏……
估計自己生的老二百分之九十是女娃。
英倫敦。
蘇爸和蘇媽在說自己的女兒傻,他們好不容易為女兒爭一爭了機會,但是女兒……
二老想著女兒和李均領了結婚證,現在又生了兒子,那個李均再說什么離婚證的事情,肯定說不出口,他們更知道李均沒那么絕情,但是,自己的女兒,誒……
蘇妍知道自己若是爭,不是一點機會沒有,可是于她而言,結婚證并不是重點,李均的財產繼承也不是重點,感情才是,明知道他身邊的女人不只她一個,如果去跟其他女人去爭,那么把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情分都爭沒了。
換來一個冰冷的結婚證,一個所謂妻子的身份又有什么意義。
“爸媽,我和他的事情,我心里知道,李均和其他的男人不一樣,我不爭,他更知道憐惜我,特別是我現在有了他的第一個孩子,他更是珍視得不得了,他不會虧待女兒的,也不會虧待我們的孩子的,我不會舍本逐末的要那紅本子和那個所謂的妻子身份。”
“哎,女兒,你真是傻,你的事情我們做父母的現在能做的已經都做了,爸媽再也幫不上什么忙了,但是爸媽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女兒要過得好。”
“爸媽,我現在覺得自己過得挺好的,而且覺得倫敦也很好,無論是這個城市的氣質還是對孩子未來的教育,我都很滿意以后我想定居在倫敦了。”
月子期滿后,蘇妍偶爾去去音樂會,藝術展,攝影展……倫敦是一個滿足絕大多數領域興趣愛好者藝術探索和靈感的天堂,吸引了許多國家的藝術家前往暫住和定居,作為搞藝術出身的蘇妍老師自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