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鎮上,先去會安樓送了醬菜,結了帳,杜文秀和巧兒便去和焦婆子約好的茶舍等著,不一時,焦婆子便帶著一個干干凈凈的小書生出現了。
那書生正眼也不敢瞧巧兒,倆人一水兒的大紅臉,兩下里低著頭,倒把跟著來的劉家嫂子和杜文秀笑得不行。
劉家嫂子推著劉小哥兒,杜文秀把著巧兒的肩膀,哄著兩人看一眼,免得回去了又后悔沒看見。
巧兒羞澀地抬頭看向小劉哥兒,那邊正好一雙眼睛瞅過來,驚得兩人又連忙低了頭,臉上更是通紅。
當事人這么害羞,做為盛名在外的媒婆,焦婆子可是不能讓場面冷了,就著茶舍的茶點,口吐蓮花般將兩家的情況又說了一遍。
兩個嫂子也都是機靈人兒,杜文秀這邊兒說自家妹子以前吃了苦,現在家里境況好了,也是嬌養著,家里不需要她干多少活計,若是到了別人家,也不知道會不會遭了嫌棄。
聞言而知雅意,劉家嫂子忙道,自家弟弟是最小的,上邊兒還有兩個哥哥都成了親,家里有祖訓,父母在,不分家,若是劉小哥兒成了親,弟妹就是家里最小的,什么臟活兒累活也輪不著她干。
杜文秀也放下心來,不管這以后做到做不到的,別人愿意擺出這么一個態度,就比那沒有態度的要好的多。
看著那劉小哥兒雖是一言不發,紅著臉兒低著頭,卻也悄悄用眼角余光偷瞟巧兒,想來也是滿意的。
杜文秀打定主意,回去后也要找人打聽一下,看看這劉家家風如何。
若是正經過日子的人家,巧兒也愿意的話,倒真是門好親事。
且不管這劉小哥兒以后能不能考上秀才,自家日子過好的,愿意幫扶著,巧兒嫁過去也不會受了委屈。
當下態度更是熱絡。如此,這次的相親就在一片和諧的氛圍中結束了。
回去的路上,杜文秀倒是給巧兒分析了一番,許是來的時候鬧得太過了,不管怎么問,巧兒都只紅了臉,不管杜文秀怎么逗弄她都不吭聲。
到了家,進了院兒,便一頭鉆進堂屋不出來。
無法,杜文秀只得把今天的情況跟方氏做了匯報,由著方氏去問巧兒。
沒過幾天,陸方海自山上回來,按照老規矩將獵的山貨腌了起來風干,忙完了,方氏便把這事兒跟他說,這幾天方氏也托人打聽了,劉家祖上幾代都是在大山村住著。
這么些年下來,也積下了一些田地,自己種著,沒請外人,雖發不了什么財,卻也能顧得上一家人的嚼用。
認識的人也都說,劉家都是老實人,公婆都不是鬧事的人,雖說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倒也算是公平,講理,能過日子。
再有杜文秀的意見,加上巧兒自己也愿意,陸家人就敲定了過幾日焦婆子再來家,便把這事兒定下。
陸方海跟杜文秀的想法差不多,便是做不成那秀才夫人,這四里八鄉近近的住著,有什么事兒也好搭把手。
只要是個正經人家,家里人都好相處就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