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翻到書的二十八頁,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第十課,空前鼎盛的昭漢。”
燥熱的下午,一群學生懶洋洋的趴在課桌上,仿佛下一秒就要睡著了似的。
歷史老師楊文風風火火的走進教室后,打開課件嚴肅的對教室中的學生道。
聽到楊文的聲音,學生們一改剛剛萎靡不振的樣子,連忙打起精神,目光炯炯的盯著王文。
見學生們一改往日形象,楊文有些摸不著頭腦,“你們這群小家伙今天怎么這么精神”
聞言學生們笑嘻嘻的把書翻到相應的位置,對王文催促道“老師,你快講課吧。”
見學生這么積極想要學習,楊文還有些不習慣,不過秉承著教師的職業素養,她推了推眼鏡,立馬投入到準備多時的課件之中。
“同學們,眾所周知,天下大勢,久分必合,久合必分,縱觀世界歷史,王朝更替是常態。”
“但有一個王朝,在歷史上卻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這個王朝,便是漢朝。”
“漢朝,一共分為三個階段。”
“一個是漢高祖劉邦建立的西漢,一個是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還有一個,便是文景皇帝創造的昭漢。”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漢朝的這三個階段,都統稱為漢,是咱們后世之人為了好區分這三個漢,才在它們前面賦予了一個不同的字。”
就在楊文講得正投入時,一個坐在垃圾桶旁邊的調皮男孩舉起了手,“老師,聽說文景皇帝剛開始并不想把國號立為漢,后面為了拉攏荀彧,文景皇帝這才用了漢字。”
“老師,這是真嗎”
聽到學生的問題,楊文推了推眼鏡,儒雅睿智的臉上滿是笑意“胡同學這段時間有進步,都會主動向老師提問題了。”
楊文突如其來的夸獎讓坐在垃圾桶旁邊的胡文祥鬧了個紅臉,頂著瞬間熟透了的臉,胡文祥有些不好意思的撓了一下頭。
“老師,文景皇帝真的是因為荀彧,才把國號立為漢的嗎”
楊文搖頭,笑得一臉的溫和,“胡同學,很遺憾,你這個問題,老師的回答是不清楚,因為此事在正史中并沒有記載。”
“不過正史沒有記載,并不代表這件事情是假的,昭漢距今過了幾千年,我們如今對昭漢的歷史開發度并不是很高,很多事情都是留有疑問的。”
“胡同學要是感興趣,可以多尋找些相關資料,也許有一天這個問題會被你證實”
說完,楊文把視線放到了t上,“昭,彰明也。”
“這個昭字,最能體現文景皇帝所創之漢。”
“同學們看書上右下角的小字部分,這一段話,是文景皇帝的簡介。”
聽到楊文的話,學生們并沒有依言觀看,因為對于家喻戶曉的文景皇帝,眾人對她的生平早已了如指掌。
劉宛,字鶴鳴,大漢文烈皇帝劉備之女,昭漢開國皇帝,十歲霸占荊州,自稱漢王,十七歲稱帝,統一華夏,其在位期間,滅世家,開科舉,燒女誡,行均田創前所之未有,開萬世之太平。
這些話,是每一個華夏學生中學時的必背,楊文眼前這群高中生,如今閉著眼睛都能把這段話說出來。
不一會兒,預留的時間到了后,楊文把t翻到下一頁繼續講了起來。
今天的學生尤為配合,所以楊文把課程講完后,還剩下了十分鐘左右的時間。
楊文正考慮要不要給學生布置點作業時,一個怕是便咋咋呼呼的學生舉起了手“老師我有一個疑問。”
楊文微微頷首,“馬同學有什么疑問可以說出來,我們大家一起解決。”
得到楊文的許可,馬澤在全班同學好奇的目光中站了起來,憨笑道“老師,為什么文景帝時期的大臣,都是成雙成對的啊”
“都說三軍易得,一將難求,而文景皇帝身邊的賢臣,不但多,還都是一雙一雙的出現。”
“比如大漢賢相,諸葛亮和荀彧;大漢雙子星,祝融明珠和江寧;還有大漢邪臣,賈詡和程昱”
聽到馬澤的話,楊文睿智一笑,“大漢之所以有這么多賢臣,離不開文景皇帝的一雙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