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明末第一百零三章臨陣
三山營地之中人馬喧騰,人流往來摩肩接踵。
中山大營的中軍被李養純立于山頂是一處頗廣的平地,一頂巨大的中軍青幕屹立于其正中央的位置。
從山麓到山腰再到山頂,層層的軍帳環繞著那頂青幕大帳,猶如眾星捧月一般將其護在正中。
中軍青幕大帳的正前方,一面湛藍色的大纛旗立于闊地之上。
四下皆是身穿著藍色鉚釘布面甲,頭戴無纓高頂頓項盔,盔纏藍巾,全副武裝,身罩藍袍的披甲銳士。
這些正是李養純麾下的精騎。
李養純是陜北人,也是出身邊軍,曾任把總。
陜北大旱,積年欠餉,李養純也參與了那一段大規模的兵變。
他和高迎祥、張獻忠等人屬于是第一批起事者。
李養純麾下精騎多是固原、延綏兩鎮的逃亡邊軍,還有從尸山血海之中殺出來的老兵。
比起一般義軍營中的精騎明顯是要強了整整一個檔次,不僅是戰力和精氣神上的差別。
李養純麾下的部眾,最為矚目的還是衣甲上的整齊。
一眾精騎幾乎皆穿藍袍藍衣,打藍旗戴藍巾。
步隊、饑兵皆戴藍巾,老卒銳士穿戴藍衣。
三山營地層層疊疊,布置雖然沒有出彩的地方,但是也沒有多少的錯漏。
老弱營地居中,饑兵營地次之,步隊、馬軍營地層疊交錯居于外側。
精騎則是集中于中軍方位隨時可以策應另外兩山。
打仗打了多年,要還只是一個把總的水平,李養純也不可能成為一營之主。
現在整個義軍共有十三家七十二營,共尊闖王高迎祥為盟主。
家是在崇禎八年之后才定下來的稱號,原先都是稱為營。
最初王嘉胤稱王建制,統領諸部,分封三十六營,進取山陜兩省。
王嘉胤曾為邊兵,后來因為欠餉逃亡歸里。
崇禎元年因年荒乏食,率眾起義于府谷。
所以最初營的編制也是按照明軍的鎮戍營兵制來制訂,不過后來因為實際的情況不同,編制自然也相應的發生了變化。
現在“家”是最大的編制。
次于“家”的稱為“營”。
“營”下又有“大營”“小營”之分。
“大營”的人數基本都在萬人之上,精騎千人起底,李養純就是大營的首領。
“小營”或千人或數千人不等,數百精騎為骨干,爬天王就是小營的首領。
“家”“營“之下有“總管”“管隊”諸種名稱。
不同的營下稱呼又有不同,因為地域等原因,編制極為雜亂。
整個義軍之中共有十三家。
分別是
闖王高迎祥、八大王張獻忠、老回回馬守應。
革里眼賀一龍、改世王許可變、左金王賀錦。
過天星惠登相、射塌天李萬慶、曹操羅汝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