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是接連受挫,損兵折將頗多。
高迎祥的心中猶如明鏡一般。
他很清楚,他們可以做一時的流寇。
但是,他們不能做一世的流寇。
流寇始終是流寇,流寇始終是寇,成不了大氣。
他們現在再如何的發展,再如何的擴大,終究都是流寇。
三原大戰,他麾下有足足數十萬大軍,但是就算是存在著數十倍的兵力的差距,最終他們都沒有能夠擊敗洪承疇,更別提攻下西安城。
攻不下西安,取不了關中,他們就只能是流寇。
天下雖大,但是卻沒有他們多少的容身之地。
大明有兩京十三省,但是真正能夠做為基業卻并沒有多少。
南直隸、北直隸是明庭的核心所在,明軍的勢力最強。
山東、河南、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這八省要么離得太遠,要么無險可守。
如果以這些地方為根據地,明軍四面八方合圍而來,如果固守不動,無疑是死路一條。
云南、貴州、四川三省有險可守,也是王霸之業。
但是三地土官眾多,地形復雜,情況莫測,三省的軍兵更是戰力不俗,他們扼守在進入其地的要道之中,阻擋了一切的敵人。
排除了這么多的地域,剩下的能夠作為基業的,只剩下了山西和陜西。
山西東有太行山脈作為屏障,西有黃河為阻礙,南有黃河、中條山可以依仗,北有長城可以防守,可以作為基業。
但是山西近年不斷大旱,省中軍兵眾多,太原鎮更是云集重兵。
太原作為明軍在北方的軍事重鎮,數百年一直經營,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固若金湯,要想攻克難如登天。
而不攻下太原,那么整個山西就被明廷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留給高迎祥的選擇實際上從一開始到現在,其實都只有一個陜西。
而要攻取陜西省,就必須要先攻克西安城,攻下西安府。
陜西其他地方都因為大旱而寸草不生,萬物凋零。
整個陜西省,唯有關中地區的土地可以種出大量的糧食。
占據西安城,占據關中,再取關中四關,那個時候他們就可以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
依靠著西安城和關中地區,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西安城作為陜西第一大城,城防森嚴。
不需要太過于擔心外部的威脅,就可以開始招募工匠,打制兵器和盔甲。
兵器和盔甲,武備在戰場上的影響其實極為巨大。
跟隨著高迎祥一起進入漢中府的七十二營營首,將張獻忠也算入內的話,一共有五人。
五人里面,張獻忠的勢力最強,麾下精騎足有三千,馬軍共有兩萬四千人。
步隊一萬五千人,饑兵五萬四千人,老弱婦孺有兩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