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麾下部隊總人數有近十二萬人,比起高迎祥來說人數還要更多。
其余的四營一共加起來,共計差不多四萬人左右。
只不過他麾下部隊的質量自然是和高迎祥沒有辦法相比。
在精騎的數量直接就少了五千人,馬軍人數雖然相差不多,但是雙方的戰斗力并非是一個量級。
饑兵的戰斗力彼此之間差距不大,但是步隊和馬軍之間的差距卻是極大。
馬軍和步隊其實雙方只是一個擁有戰馬,一個沒有戰馬,除此之外在戰力上幾乎沒有區別。
大部分的馬軍在真正作戰的時候他們都是下馬和步兵一樣結陣。
高迎祥麾下的步隊和馬軍經歷了長期的訓練,他們的行伍整齊,軍容齊整。
實際上他們的戰力不比那些內地一些軍鎮的營兵要差,他們所欠缺的只是武器和盔甲。
但有甲和無甲的軍隊之間存在著一道巨大的鴻溝,這也是為什么他們還是敗多勝少的最大原因。
在后世的某些影視劇之中,盔甲就像是紙湖的一樣,隨意就可以砍破。
但是在真正的戰場之上,哪怕是最劣質的革甲都可以在關鍵時候救人一命,更不用提防護力更為出眾的鐵甲。
同樣的素質之下,有甲的軍隊甚至能夠完成對于無甲軍隊的碾壓。
在遼東戰場之上,野戰之時后金兵最常用的戰法,就是推著盾車抵至近前,或是騎乘著戰馬奔至近前,連發重箭撕破明軍的軍陣,然后下馬出車,仰仗著身上多層重甲在結陣之后徒步發起沖鋒。
明軍之前對手一直都是少鐵少甲的蒙古騎兵,數百年以來的經驗,數百年以來的軍備都是為了抵御蒙古人。
當他們的敵人更換成了后金兵之后,以前無往不利的輕弓快刀,甚至沒有辦法對敵人造成任何的傷害。
結果就是在遼東戰場之上,明軍一敗再敗,最后甚至失去了野戰的勇氣。
漢時的一漢當五胡,不僅僅是因為漢軍訓練有素,身體素質更為強悍。
最大的原因其實是漢軍和匈奴軍隊,在軍備之上存在巨大的差距。
強弩、堅甲、利刃、快馬,領先于整個世界的戰法,這才是漢軍橫掃漠北的依仗。
高迎祥很清楚甲胃的作用,但是現實是他沒有時間去招募工匠,去打制甲胃。
官兵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他根本沒有辦法停下腳步,只要停下腳步就會被追擊的官兵咬住尾巴。
固守一地就是自尋死路,高迎祥只能是不斷的帶領跟隨著他的人四處奔走,很多時候甚至不敢停息。
他們能夠得到的甲胃方式極為有限,基本上都是擊敗官兵之后所得到的繳獲。
高迎祥雖然繳獲了不少的甲胃,但是這些甲胃并不足以讓他可以武裝麾下所有的軍隊。
不算饑民和老弱,只算步隊、馬軍、精騎,高迎祥麾下現在一共有五萬四千余人,但是披甲率卻只有百分之十五左右。
精騎有甲者在五千人左右,其余馬軍、步隊共有三千人左右持有甲胃。
而就是這個數量的甲胃,也是因為他領兵在勛陽山區憑借有利的地形,一舉擊潰了盧象升帶領的官兵,繳獲了眾多的武備,才讓披甲率上升到百分之十五左右。、
原來軍中所持有的盔甲和武備還要更少。
“西安”
高迎祥握緊了拳頭,眼眸逐漸的明亮了起來。
他的目光從西安所在的位置移開,重新放在了興安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