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長輩尚在,那你們兄弟兩人只能有人一當兵,這是規矩。”
募兵官搖了搖頭,否決道。
曹文詔募兵有規矩,長輩尚在,兄弟不得全部入軍,必須要留下一人為其養老送終,傳續香火。
上了戰場刀劍無眼,能不能活下來,沒有任何人知道。
這個規矩最后還是被曹文詔自己給破了,一切的緣由便是陳望最后說了四個字“不共戴天”。
深仇血恨之下,如何能與仇敵于同一個天底下并存
從那天開始,曹文詔便記住了陳望
曹文詔搖了搖頭,時間太過于久遠。
已經過去了近十年的時間
曹文詔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雄心壯志的游擊,以為自己改變一切。
曹文詔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他知道能夠影響的,終究不過是極小的一部分罷了。
現在的陳望,就如同之前的他,一樣的有著雄心壯志,一樣的覺得可以改變天下的走勢。
只不過現在的陳望,和當初的他似乎又有些不同
陳望練的這些兵,身上的精氣神和其他的軍伍都不一樣,一眼就可以看出來。
“戚軍啊”
曹文詔垂下了眼簾,天色暗沉,沒有人能夠看清楚他的神色。
國事艱難,北虜南寇,比起當初嘉靖之時形勢更為嚴峻。
廟堂之上的那些大人仍然覺得一切不過只是疥癬之疾,無論是對流寇,還是對于建奴都持著輕蔑的態度。
明明前線一直在敗,明明局勢一年比一年更為糟糕。
但是大明卻仍然沒有見到一絲一毫的改變,廟堂上的那些大人誰不明白問題的所在
但是那些人中卻根本就沒有多少人肯去解決,甚至當有人愿意肩負起責任欲要革除弊病解決問題之時還會受到群起圍攻。
京營說了無數次的整頓,但是卻一直都沒有得到絲毫的改善。
遼東的窟窿存在了數十年,越來越大,越來越危險,但是那些大人們卻覺得不過只不過又是一個俺答汗。
或許有的人已經發現了遼東的局勢已經失控,想要制止。
但是又有誰敢直言不諱的提出來,滿朝上下多少張嘴,都指望著那近千萬兩的遼餉
曹文詔抬起了頭,最后看了一眼遠方定軍山營寨的轅門。
陳望一路以來連戰連捷,更是在去年之時于黑水峪陣斬高迎祥,因此聲名遠揚。
而且最重要的陳望不僅僅是在軍事上的能力卓著,在民政屯田之上,甚至是軍械上都有獨到的見解。
漢中衛的兩處千戶所如今在其整頓之下也是發展的井井有條,逐漸有了一戰之力。
軍械、行伍、作戰、屯田好像都會
真的好似是往昔舊時的戚繼光一般
只是
國朝的如今的情況,就算是再出一名如同戚繼光一樣的名將。
那廟堂之上卻沒有張居正一般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