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寇行軍基本上沒有一定的方向,常是避堅持虛,進剿官兵只能是處處設防,道道設卡,因此又分散兵力。
洪承疇實際上麾下兵力可以控制的多達四五萬人,這還不算各地的衛軍,但就是因為要在各地分散防御,身為三邊總督麾下直領的軍隊卻常常不足萬人。
明軍之所以進剿多年,卻仍然是無功而返,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
要想擊敗流寇容易,但是要想覆滅流寇卻是極為困難。
在收到龍安府傳來的消息之后,陳望對照著輿圖查看了一遍李自成的行軍路線。
不得不說李自成所制定的計劃確實是一等一的出眾。
雖說李自成有諸多的缺點,并不能算是一位出色的領袖,但是其在軍事指揮上的造詣確實不低。
當然,僅僅是軍事指揮之上。
在戰略方面,李自成的眼光確實是有些不盡人意。
準確來說,在戰略方面,李自成的眼光可謂是災難,連及格線都達不到。
歷史上,李自成在攻占了西安,控制了陜西等地,按理來說,按照正常的邏輯都會去進攻南方。
因為明末之時當時的北直隸等北方諸省皆是長期受災,支出一直是在入不敷出的狀態。
明朝的稅賦、經濟重地都在南方,人口稠密之地也在南方。
進攻北方,就算是打下了北京城,也不過是暫時覆滅明廷,但是南方諸省多半會另立新君堅持作戰,不會投降。
而且遼東的爛攤子已經持續了數十年之久,窟窿越來越大,清國當時的國力也正處于上升時期,威脅日益強大。
打下了北方,無疑是要直面清軍的威脅。
到時候南明北清,腹背受敵。
比起進攻北方,攻下南方諸省顯然能夠獲得更大的收益。
但是歷史上的李自成,就是放著南方諸省不打,反而就是要先打北方。
有朱元章珠玉在前,明明只要復制朱元章成功的道路,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先攻占南方諸省,然后慢慢發展,便可以輕松奪取天下。
但是李自成卻是沒有照做,在崇禎十六年三月的時候,立足未穩之際,便在襄陽將其改名為襄京,急不可耐的稱起了“新順王”。
而后更是將張獻忠推至到了對立面,徹底的孤立了自己。
在處理遼東集團之時,李自成更是接連犯病,最終將吳三桂也推向了對立面,以致于清軍入關,最終于一片石大敗,葬送了原本大好的局面。
李自成有將才,可以獨領一軍。
但是他卻沒有領袖的才能,他的眼光實在是太差了。
不過眼下的局面,并不需要李自成有多少的領袖才能,只需要他的將才。
李自成此番北上再入鞏昌府成、階兩地的深山巨谷之中,看似什么都沒有改變,還是回到了原來的地方。
但是實際上一切都已經改變了。
洪承疇如今帶領著左光先、賀人龍等一眾精銳還滯留四川龍安府的平武縣。
按照正常的速度,要返回文縣,起碼需要花費十余日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