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提出歸提出,眼下才過了僅僅不到了兩個月的時間,薄玨竟然就已經是做了出來,而且還不是試驗的階段的產品,而是已經用于的生產之中。
“薄先生在信中說,銃床鉆出的銃眼比工匠手鉆的更直,因此精度也要略高,射程因此也遠上不少,最遠可射一百三十步,但是因為距離過遠,彈丸殺傷接近于無。”
“對了,這是薄先生設計的銃床圖紙,附在遞交過來的報告里一并送來的。”
胡知禮從袖口之中取出了一封圖紙,遞了過來。
畢竟也跟了陳望這么久的時間,胡知禮知道陳望現在對于器械好像特別重視,當時看到圖紙之后便讓人又臨摹了一份,然后將其帶在身上。
陳望從胡知禮的手中接過了圖紙,他注意到薄玨的銃床設計圖紙,和他之前給薄玨的圖紙很多地方類似。
很多地方都標注了數據,而且還有不同的視圖。
陳望雖然不是專門研究這些機械的,但是看的東西多了,自然是也會舉一反三。
中學時期學過的物理都已經是領先了這個時代不止是一步,那些從南方買來的書籍在這段駐守的時間也都被陳望看的差不多了。
單從理論知識來說,陳望自身也能算是一名工匠大師了。
薄玨設計的銃床頗長,約有丈許,用水力驅動,主要做功的是掛著大塊金屬材質鉆刀的鉆桿。
水力推動木桿穿過卡槽,而后鉆桿會因卡槽及自身形狀而開始做功。
這個時候鐵鉆桿上的鉆刀就會在固定好的銃管內開始轉動。
“這是第一型的銃床,鉆銃的時候還是會遇到一些問題,因此提升的效率并不是很高,不過比起手工卻是要快得多。”
“用銃床鉆膛鉆一根銃管,只需要十日便可。”
“十日”
陳望聞言不由面露喜色,效率比起以前差不多足足提高了三倍。
利用這個銃床,一名工匠現在鉆三根銃管,只需要原來鉆一根的時間,產量直接提高三倍。
若是現在全力制銃,兵器坊原有一百七十人,一月差不多便能做五百桿鳥銃,這個產量已經是相當不俗了。
不過如今的這種新式火銃,需要制作的時間比起普通的鳥銃要長一些,而且因為黃片不足的問題,產量也頗為有限。
現在算算時間,第一批新工匠差不多在這時候也應該要到漢中府了。
“西安那邊沒有出什么問題吧,按計劃能來多少工匠”
陳望放下了手中的火銃,將槍托放在地上,像是握持著長槍一樣拿著火銃。
“沒有問題,因為人數頗多,所以一共分成三批過來。”
胡知禮自然知道陳望在問什么。
漢中衛軍器局的工匠不夠,陳望之前便已經是派了人前去聯絡,這個時候已經成為了西安前衛指揮使的羅桂忠。
羅桂忠本身就有意和陳望搭上關系,畢竟這個時候陳望正是炙手可熱之時。
無論是洪承疇和孫傳庭都對陳望頗為看重,陳望一路平步青云,比起他從指揮僉事升為指揮使,陳望從千總一路升為鎮守副總兵無疑是更為官運亨通。
而陳望又開出了高價,雙方于是一拍即合,西安四衛雖然也是內地的衛所,但是因為多種原因,工匠的數量并不在少數,比起漢中衛來說,他們工匠的人數要多得多。
“兵器匠共兩百一十七人,甲匠有一百一十人,其余木匠、石匠也有一百三十余人,算上家卷丁口已過千人。”
“這么多人,不會”
“望哥放心,西安四衛那邊都安排好了,沒有掀起多少的波瀾。”
胡知禮知道這些事情極為重要,所以陳望沒有問完問題,他便知道陳望到底問的是什么,當下回答道,
“漢中府這邊是唐世平和王元康兩人一起負責,走的是子午道,用的名義是援建石泉,拿的是林知府的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