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口,九邊震動。
如今的宣大總督是陳新甲而非是盧象升。
但是朝中大臣卻全都推薦盧象升總領大軍。
崇禎權衡之下,還是賜盧象升劍印,令其星夜來京,總督天下勤王兵馬。
正逢父喪,盧象升本不欲接旨,但是在接到圣旨后,懇求撤回詔書,但是崇禎自然拒絕。
盧象升無奈只能是接下劍印,而后傳檄各鎮總兵,商邀入衛之事。
盧象升上任之后便大刀闊斧的開始改革,到十一年時,開軍屯三十萬畝,積粟二十余萬石,息谷四萬三千石,邊用益饒。
崇禎親發明旨,嘉獎盧象升屯政之功,并令九邊皆以宣府、大同為榜樣。
除去屯田之外,盧象升還整頓軍務,懲治了大批不作為的軍將和官吏,又開殺胡口等處馬市以籠絡北方蒙古諸部,用其作為前驅與清軍交戰。
盧象升出任宣大總督有近兩年的時間,在軍中威望極高。
三鎮總兵接到盧象升手令,皆是不敢怠慢,星夜奔馳進入陽和,趕來應命。
盧象升臨危受命,分兵守衛四方,在議定糧草定下了鎮守將領,便立即馬不停蹄的帶領三鎮兵馬,向著京師一路馳援而去。
十月三日,盧象升領兵抵達昌平。
昌平初為昌平縣,隨著皇陵的增加,守陵軍兵也與日俱增。
景泰元年,大明在昌平縣以東八里筑永安城,設永安營。
隨后又將守護著山陵衛所也遷入城內。
正德年間,昌平升格為州,歸順天府管轄。
嘉靖年間,明廷于北京西北增設昌平鎮和真保鎮。
又在昌平沙河店建鞏華城,城南北、東西各長二里,作為祭陵時所用的行宮。
鞏華城地處關隘要沖,南護神京、北衛陵寢、東可蔽密云之沖、西可扼居庸之險。
左良玉和湯九州兩人都是昌平鎮的軍將,奉命入關進剿。
昌平鎮主要的職能是守護居庸關與帝陵。
居庸關被譽為“天下九塞”之一,屹立在太行八陘最北的軍都陘之上,千年以來,這里曾經發生過無數的戰事。
崇禎九年六月二十七日,清軍分三路突入長城境內,會于京畿延慶州移兵沙河、清河,攻入昌平。
七月時,由于朵顏蒙古兵的內應,清軍攻破永安城。
巡關御史王肇坤,戶部主事王一桂等人戰死。
總兵官巢丕昌投降清兵,也成為了明清交戰以來,第一個投降的總兵。
正因為如此,宣府鎮南山路與昌平鎮的守衛軍力也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作為拱衛京陵的藩籬重地,這里也是北地勤王軍的大本營。
盧象升領三鎮兵馬進入昌平,會同各地入衛兵馬,也受命歸于盧象升節制調遣。
大同、宣府、山西等鎮的入援官兵云集昌平,拱衛京師。
十月四日,崇禎帝召見督師盧象升于平臺,詢問方略。
楊嗣昌、高起潛、陳新甲等人皆是都力主和議,認為攘外必先安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