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寧、盧氏地區的羅汝才等九營起義軍首領,以為洪承疇、孫傳庭領軍東出潼關是為了合剿自己。
明軍浩浩蕩蕩東出潼關,對于關內的流寇造成了極大的威懾。
羅汝才急忙拉起隊伍跑到湖廣均州,向太和山提督太監李繼政求撫。
李繼政傳信熊文燦之后,同意接受招撫。
羅汝才同小秦王白貴、整十萬黑云祥三營屯扎于房縣,其他五營則被安置于竹溪、保康一帶。
國內的寇亂在這個時候已經是消弭了大半。
但是楊嗣昌認為眼下國內局勢仍然不穩,雖然國內寇亂暫消,但是卻未能竟全功,恐有死灰復燃的危險,更是需要花費氣力之時。
眼下京畿地區集中的兵馬幾乎是北地所有的可戰之兵,清軍大舉南下明顯是有備而來,與其決戰只怕是難以成功。
而一旦孤注一擲與其決戰,戰敗之后恐怕有傾覆之險。
再度言稱“攘外必先安內,自古未有內亂不止而能對外取勝者。”
但是盧象升的回答卻是堅持主戰,上奏曰“臣意主戰,不主撫”
當時明廷之中并不說“和”,而是稱為“撫”,兩者之間雖說還是有區別,
盧象升的話動搖了崇禎原本想要暫時穩住建奴,專心平定內亂的想法。
崇禎沉默良久,最后回道“外廷有是言,朕未之許也。”
十月五日。
崇禎取內帑四萬金以犒軍。
十月六日。
這個時候的崇禎,在盧象升的影響之下,也是下定了決心。
盧象升最后所說的話,還是打動了他。
“敵人強來而不能困,使得意去,后日益輕中國,宋事可鑒也。愚意唯以一戰決之。”
前宋之事歷歷在目,崇禎認定了盧象升說的是為正理。
楊嗣昌親送盧象升至營外,臨別之時屏退左右,再三告戒盧象升不要與清軍浪戰。
盧象升返回昌平,重新掌握勤王大軍之權。
崇禎則派內臣為使,又賜御馬百匹、太仆馬千匹、銀鐵鞭五百條。
盧象升受賜長嘆曰“圣君神武。紛紛言撫者何為也庸臣誤國一至此乎”遂決策議戰。
從潼關到北京,有數千里之遙,并不是一段短暫的距離。
當初作為家丁的時候,陳望并沒有覺得趕路有多么的艱辛和疲憊,因為無論吃穿住行都是一等一的待遇。
但是現在陳望領著一營兵馬,這一路來就并不輕松了。
作為勤王軍,按理來說兵部、戶部等部應當安排好人,在沿途的州縣準備足夠的補給補充。
但實際上,這一路過去,得到的補給少之又少,甚至最糟糕的時候連一天一頓飯都吃不到。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崇禎八年的那個下午。
官道之上,布滿了身穿著布衣,頭戴著紅笠,肩扛著長槍或是火銃的軍兵,所有的人都是沉默的順著官道埋頭向前。
隊伍之中的氣氛沉悶的可怕,他們臉上都寫滿了疲憊,他們身上的軍服布滿了風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