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二年,正月初二,黃昏。
在戰火之下已經是化作一片丘墟的濼口鎮,再度恢復了些許的生機。
一面面赤紅色的旌旗林立在濼口鎮的中央和四野,大隊大隊的明軍軍卒順著殘破的官道步入鎮中,開赴灘頭。
早在兩漢之時,濼口就是濟水沿岸的重要碼頭,后來的歷朝歷代濼口作為濟水的渡口,都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雖說黃河河道幾經變幻,濟水也隨之相應的發生著改變。
滄海桑田,歲月變遷,昔日的濟水之名甚至都已經消失。
如今這一段濼口這一段的河水也改稱為了大清河。
但是濼口的地位卻始終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仍然是重要的碼頭和渡口。
明代之時,濼口的繁華也達到了頂峰。
濟南、泰安、東昌、兗州等地所用的食鹽都由濼口轉運,木材、藥材、毛皮等貨物也在這里集散。
明崇禎六年刊印的歷乘中記載
“雒鎮,城西北二十里,商人貿易之處,膠萊分司駐焉。”
“鵲山高峙,大清東流,樓船往來,亭閣飛甍,誠一巨鎮。”
雒鎮就是濼口鎮,從這些典籍的描述便足可見濼口古鎮的繁榮。
只不過,濼口鎮的繁華已經是過眼的云煙,清軍過境,留下的只有焚毀的房屋,燒黑的廢墟,殘破的斷壁殘垣。
哪怕是經過了數次的清掃,濼口鎮中仍然縈繞著淡淡的血氣味。
正值隆冬時節,朔風凜冽,雪飄如絮,天氣寒冷異常。
那些被清軍所殺的鎮民,死去不過數日的時間,他們的尸體并沒有腐爛,因此空氣中并沒有多少腐敗的氣息。
入鎮的明軍將鎮中死去的鎮民尸首都收攏了起來,安置在了濼口鎮的南郊。
濼口鎮的南郊郊野之上,大量的軍兵正來來回回的搬運著死難者的尸體將其投入淺坑之中。
還有一部分的軍兵正不斷將木材和引火物投擲入內。
戰爭之后多有大疫,就是因為有大量的人畜死去,尸體得不到妥善的安置,暴露在外進而引發的疫病。
這個時代的人,都講究落葉歸根,入土為安。
只是要埋葬掉這么多人,光是挖掘出一個大坑都是極為耗費精力。
大戰在即,能夠節省一點體力便是一點體力。
所以孫傳庭下達的命令是集中焚燒死難者的尸體。
孫傳庭身穿著將甲,頭戴著水磨明鐵盔,身穿著罩甲,外罩著一件裘衣,站在南郊新修的簡易望臺之上,凝視著不久前剛挖出的淺坑。
淺坑之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幼,男性的身上多有創傷,而女性身上基本都沒有多少的衣衫,身軀之上多有淤青,告訴著世人在她們的生前曾經遭受著怎樣的折磨和痛苦。
孫傳庭緩緩閉上了眼神,輕輕的嘆息了一聲。
他不是真正的鐵血的心腸,哪怕這一路上他看過無數同樣的慘狀,但是他仍然做不到熟視無睹。
跟隨著清軍的腳步一步一步而來,孫傳庭也開始能夠慢慢理解盧象升內心的所想。
他原先對于盧象升堅持出戰,孤軍深入的埋怨,也在此刻徹底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