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知義的神情有些猶豫,遲疑道。
“陜西糧價頗高,若是輸送糧食售賣,倒是可以使得開支均衡。”
陳望展開文書,漢中鎮目前的情況也在他的面前被寫的一清二楚。
一年十萬兩的缺口,這還只是單單軍餉,并不算人吃馬嚼。
朝廷撥下的糧食也并不夠這么多的人去吃,要養這么多兵,就必須要去買。
算上人吃馬嚼等多項開支,這筆缺口將會達到一年近十五萬兩。
但實際上,額外的支出還是十萬多兩。
因為糧米漢中衛產有,他們自留了不少,可以供給軍隊。
像現在這樣的軍事調動,糧草統一調撥,也可以剩下來,所以人吃馬嚼雖然確實是支出,但是并不需要花什么銀錢。
現在陳望領下一共有四大收入來源,分別是礦山、私鹽、田地、以及收取商隊過境的關稅。
“售賣糧食的事情,不要再提了,這些糧食我在之后都有用處。”
田地的產出基本上不會換成金銀,陳望很清楚明末的災荒持續的時間十分之久,糧食將會是最為緊缺的東西,自然是不會輕易的買賣。
為此陳望甚至提前命人修筑了大量的糧倉,用于屯糧。
這些糧倉都修筑在棱堡之中,同時還駐守了不少兵丁作為防守。
鎮守的兵丁不僅裝備著最新型的海誓銃,甚至還有不少的火炮。
陳望一共在漢中府內修了七座專門用于屯糧棱堡。
漢中衛五座衛所旁邊各一座,沔縣、興安兩個守御千戶所各一座。
“今后糧食只會越來越缺乏,賣糧無異于是飲鴆止渴。”
“我查看了歷年的旱情,從元年開始到如今已經是第十二個念頭了,旱情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是日益擴大,從著北方向著南方不斷的蔓延。”
崇禎十二年,漢中夏旱,秋蝗,禾苗俱盡,大饑。
崇禎十三年,大旱,人相食,草木俱盡。
陳望記得很清楚,崇禎十三年漢中府的旱情比起崇禎十二年造成的破壞更為巨大。
“眼下的情況不僅不能賣糧,還要收糧,屯糧。”
如今各地糧倉之中一共只囤積了九萬余石的糧食。
聽起來九萬余石是很多了,但是如果計算的話,九萬余石糧食只能供給兩萬多人的軍隊食用一年。
這還是全算步兵,不算騎兵,同時還不上運輸的損耗。
雖說現在這些糧食還算充足,但是等到天下大亂的那一刻,九萬石糧食不過是杯水車薪。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這句話,用在明末并不過時。
大明雖然已經衰敗,早已是江河日下,但是最后的反撲仍然是能夠傷人,甚至能夠殺人。
歷朝歷代,率先舉起義旗者,往往會被這最后的反撲所殺。
而后繼者,將會踩著尸山血海,重新收拾這大好的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