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的權力可以說在歷任督撫總理之中都是最大。
以閣臣身份擔任六省之總理,奉天子諭令督率援剿諸鎮,各營兵馬皆受其指揮,各地巡撫皆受其所節制。
下賜尚方劍,圣旨明言,副總兵、參將以下,可以先斬后奏。
楊嗣昌如今下達的軍命,是要誅殺四川的參將張奏凱,合情合理合規合法。
帳中一眾軍校皆是眼觀鼻鼻觀心,沒有人發出半點的意義,也沒有任何的兔死狐悲的想法,因為張奏凱確實該死。
在得知張獻忠北上太平縣后,楊嗣昌一邊命令陳望緊守省界,一邊急令秦良玉從萬縣北上,進駐達州以北的東鄉縣,堵住張獻忠的后退之路。
只要秦良玉趕到東鄉縣,便可以徹底斷絕張獻忠的去路,將張獻忠困在太平縣內,到時候抓住張獻忠就像是甕中捉鱉那般輕易。
張獻忠被堵在太平縣內,基本已成困獸,去路統共不過三條。
一是往北,直入陜西和李自成會師。
二是往東,返回湖廣與羅汝才會和。
這兩條路是最有可能的選擇,所以楊嗣昌不斷的調兵遣將增強兩路的實力。
而第三條路則是往南竄入川中腹地,這一條路是最不可能發生的。
但是楊嗣昌出于小心謹慎還是選擇了派兵防守。
陳一龍和武聲華兩人起先在達州和張獻忠對持良久,雖然兵敗致使張獻忠北上太平縣,但也是堅持了許久,守住了去往川中的隘口,沒有放任張獻忠竄入四川的腹地。
兩營實力受損頗重,所以楊嗣昌將原先駐防在巴州的參將張奏凱所部移動到了達州。
然后張獻忠突然取道往南,超乎了所有人的預料,直接繞開東鄉縣,直撲達州。
陳一龍和武聲華會同張奏凱合營抵擋。
本來戰局起初是僵持不下,流寇攻勢雖猛,但是陳一龍和武聲華在第一次戰敗之后,開始不斷的修建營地防御,填補防線,因此流寇始終未能攻破防線,逾越雷池。
然而就在激戰之時,一支流寇兵馬突破了外圍的防線。
張奏凱畏戰怯敵竟然因此棄營而逃,以致于整個達州防線就此告破,土崩瓦解。
流寇趁勢掩殺而入,自缺口突入,一舉擊潰了守衛達州的川軍。
副總兵陳一龍力戰而亡,中四刀,三槍而亡,麾下家丁悉數戰死。
參將武聲華身負重傷,被家丁拼死搶回,才僥幸留下。
兩營原本八千的兵馬在戰后僅剩五千得還,傷亡過半,游擊、守備以上將校陣亡者近十人。
楊嗣昌站在首座之上,目視著帳中一眾的將校,他的語氣的森冷,煞氣凌冽。
“今后若再有畏敵怯戰,避戰逃亡者,不問緣由,不問何人,皆斬不赦”
離開中軍帳后,楊嗣昌神色陰沉,徑直便返回了行營之中。
到了行營之后,楊嗣昌再難以壓制住心中的怒火。
張獻忠就此逃入川中地區,直趨巴州。
如今四川省內大部分的兵馬都被調往北地,進剿李自成,正是最為空虛的時候。
張獻忠此去川內,便若如魚得水。
“氣極傷身,明公還請保重身體。”
葉官明跟隨著楊嗣昌進入了大帳之中,他等著楊嗣昌發泄了一番過后,上前勸慰道。
楊嗣昌雖然今年不過五十二歲,但是因為少時曾患過一場大病,因此他的身體一直以來都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