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丟了咱漢中軍的臉”
“踢他的右腿,用肩膀撞他啊”
“別給咱昌平的漢子丟人”
矮臺上,兩名軍兵不斷的角力,想要贏下這場比拼。
但是兩人身材相仿,甚至技藝都相仿,一時間竟然僵持了下來。
焦灼的局面,白熱的局勢,更是讓校場之上原本就熱烈的氣氛更為高漲。
兩方的軍卒都漲紅了臉,不斷的為己方的代表鼓氣呼喊。
校場的西南側,還立著一座丈許的高臺。
高臺之上,旌旗林立,一面旌旗比一面旌旗更為高大。
就在最中央的位置,兩面高達一丈五尺的大纛,一紅一藍,一左一右于中央分立。
就在那兩面大纛的旁側,六面上繪著六丁六甲的旌旗,分立于兩側。
勁風之下旗幡獵獵而動,旗幟上的神像迎風躍動,恍若真的降臨了凡間一般。
高臺麾蓋之下,陳望和左良玉兩人此時正同席而坐,一同觀閱著矮臺上兩名軍兵的角力。
現在襄陽城外,能夠有如此的盛況,自然是因為左良玉領兵從夔州府內趕了過來。
此時屯駐于三峴山一帶的明軍,總兵力已經是超過三萬人。
左良玉一共帶了兩萬余人的部隊,其中隸屬于左良玉麾下直屬的部隊有一萬余人,另外的一萬余人則是分屬四營,由王允成、劉國能、李萬慶、馬士秀四人統管。
四人之中,劉國能、李萬慶、馬士秀三人都是原先七十二營流寇的營首,歸降之后,受左良玉節制。
陳望坐在座椅上,舉目看向左良玉所坐的一方。
左良玉的身側近處,坐著一名眉目清朗的青年武將,陳望之前并沒有見過。
而在那青年武將之后,才是左良玉麾下的四將王允成,劉國能、李萬慶、馬士秀。
此前在襄陽城內聚兵時,陳望全都見過,自然沒有陌生。
看到陳望舉目往來,幾人皆是舉起了酒杯,向著陳望致意。
陳望的目光在王允成的身上停留了一下。
王允成不是流寇出身,他是正經的營官出身,不過名聲卻不太好。
王允成原是鄧玘的部將,因為兵變欠餉之事,使得作為上官的鄧玘越墻墜地而亡。
后續王允成被追究責任,降職待用,沒有軍將想要接收,最后是左良玉請命,王允成便被安排進了左良玉的手底下任做營官。
這也是為什他獨領一營,不是歸降的流寇,卻受左良玉節制的原因。
陳望之所以知道王允成的原因,實在是因為這個王允成,在歷史上的名聲確實還不小。
王允成被劃到左良玉的名下之后,一路跟隨左良玉南征北戰,后續左良玉身死,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投清,王允成不從。
后來雖然因為兵敗不得投降清軍,但是沒有多久,王允成又再度反正,和清軍翻臉。
再后來,李定國進入木邦,命王允成向永歷帝匯報。
王允成跟隨永歷帝進入緬甸,死于緬甸。
到底也算是有些身后的名聲。
除去左良玉帶來的部隊之外,還有一萬多人,則是陳望麾下的漢中軍。
樊城那邊留下了陳望三千鄖陽府的步兵。
在一開始的時候,跟隨著陳望渡過漢水在萬山扎營的,只有直領的三千騎兵。